[实用新型]一种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082353.0 | 申请日: | 2020-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208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冷;王晓宇;纪任俊;黄小旺;曾俊杰;陈培俸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冷轧钢板(莆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F28F19/01;F28F9/26;F28F11/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龚杰奇 |
| 地址: | 3511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换热器外壳、进烟连接管和出烟连接管,所述余热回收换热器外壳的一端连接有改进型过滤结构,且改进型过滤结构包括支撑管道、连接孔、通槽、异形支撑架、插块、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密封圈、弧形弹片、第一弹性插条和第二弹性插条,所述支撑管道的端面四角处开设有连接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属于冷轧钢板生产余热回收装置领域,余热回收换热器外壳和进烟连接管之间增加改进型过滤结构,支撑管道和异形支撑架适配设置,方便异形支撑架取出,进而方便清洁过滤网,弧形弹片的设置,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挡烟气颗粒,避免过多烟气颗粒进入余热回收换热器外壳内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轧钢板生产余热回收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烟气余热回收途径通常采用二种方法:一种是预热工件;二种是预热空气进行助燃。烟气预热工件需占用较大的体积进行热交换,往往受到作业场地的限制(间歇使用的炉窑还无法采用此种方法)。预热空气助燃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一般配置在加热炉上,也可强化燃烧,加快炉子的升温速度,提高炉子热工性能。这样既满足工艺的要求,最后也可获得显著的综合节能效果;使用余热回收换热器过程中,由于烟气中含有大量灰尘颗粒,余热回收换热器过程使用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换热器外壳、进烟连接管和出烟连接管,所述余热回收换热器外壳的一端连接有改进型过滤结构,且改进型过滤结构包括支撑管道、连接孔、通槽、异形支撑架、插块、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密封圈、弧形弹片、第一弹性插条和第二弹性插条,所述支撑管道的端面四角处开设有连接孔,且支撑管道的内壁开设有通槽,所述支撑管道开设通槽处连接有异形支撑架,且异形支撑架的架内安装有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所述异形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插块,且异形支撑架内底部套接有密封圈,所述异形支撑架的内底部连接有弧形弹片,且弧形弹片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弹性插条和第二弹性插条,所述支撑管道的一端连接有进烟连接管,所述余热回收换热器外壳的另一端连接有出烟连接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插条和第二弹性插条结构相同,且第一弹性插条的侧壁凸出设置,所述第一弹性插条和弧形弹片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结构相同,且第一过滤网与异形支撑架开设空腔适配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和异形支撑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插块和异形支撑架一体设置,且插块嵌入进支撑管道内壁开孔内。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和异形支撑架适配设置,且异形支撑架下端挡板开设螺纹孔与密封圈端面开孔对齐。
优选的,所述异形支撑架和支撑管道开设通槽适配,且支撑管道和异形支撑架通过螺栓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余热回收换热器外壳和进烟连接管之间增加改进型过滤结构,支撑管道和异形支撑架适配设置,方便异形支撑架取出,进而方便清洁过滤网,弧形弹片的设置,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挡烟气颗粒,避免过多烟气颗粒进入余热回收换热器外壳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余热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余热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余热回收装置的改进型过滤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余热回收装置的改进型过滤结构部分组件分解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冷轧钢板(莆田)有限公司,未经鞍钢冷轧钢板(莆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823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监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安全帽撞击体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