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079598.8 | 申请日: | 2020-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38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宋光祖;饶洋平;李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3/16 | 分类号: | F24F13/16 |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梁欣 |
| 地址: | 62105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导风 板结 及其 空调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双导风板结构,包括安装在风道内的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的端部相贴时关闭风道开口,下导风板朝向风道的一侧两端均固定有连接块,连接块伸入风道内且转动连接在风道中部,还包括设置在风道侧壁的供下导风板嵌入的弧形腔;上导风板朝向风道的一侧中部固定有弧形杆,弧形杆远离上导风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和弧形腔相对的一侧风道侧壁,弧形杆的弧形凹陷处朝向风道侧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可以解决现有的导风结构较难营造微风感或无风感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双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壁挂式空调的风道(即出风口)开口内均安装有导风结构,通过导风结构对空调排出的风进行导向,一般风力会较为集中,直接吹拂人体容易造成身体不适,而完全避开人体,人体对低温的体验感又不强烈,现有市场上,部分柔风空调为实现柔风效果(即营造一种微风感或无风感)甚至降低了空调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导风板结构及其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的导风结构较难营造微风感或无风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导风板结构,包括用于出风的风道以及安装在风道内的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的端部相贴时关闭风道开口,下导风板朝向风道的一侧两端均固定有连接块,连接块伸入风道内且转动连接在风道中部,还包括设置在风道侧壁的供下导风板嵌入的弧形腔;上导风板朝向风道的一侧中部固定有弧形杆,弧形杆远离上导风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和弧形腔相对的一侧风道侧壁,弧形杆的弧形凹陷处朝向风道侧壁。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空调柔风模式时:通过连接块带动下导风板转动,使得下导风板转动嵌入弧形腔内,即相当于下导风板隐藏在风道内,不再起到引导风向的作用;通过转动弧形杆带动上导风板向风道外侧转动,使得上导风板完全转出风道,也不再起到引导风向的作用,即上导风板、下导风板均不再引导风向,通过风道出口排出的风更加分散,不会使人体产生不适,达到柔风效果。同时,上导风板、下导风板转动后并不会阻碍风道开口,不会影响风道出口排出的整体风量,也就不会降低空调性能。
本方案中,连接块连接在风道中部,而非直接将下导风板连接在和上导风板相对的风道侧壁上,具有如下效果:连接块可带动下导风板正向转动或反向转动,即下导风板双向转动可以更大范围的调整下导风板的导风方向,进而实现多种送风模式。
本方案中,通过设计弧形杆带动上导风板转动,相比直接驱动上导风板转动,具有如下效果:弧形杆在转动过程中,上导风板转出风道后,弧形杆的弧形凹陷处卡在风道侧壁处,可以使得上导风板完全转出风道而不受风道侧壁的阻碍,若是直接驱动上导风板转动,则需要考虑风道侧壁对上导风板转动限制的影响,进而导致上导风板可能还会对风道出风起到导向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关机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柔风模式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制热模式Ⅰ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制热模式Ⅱ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制冷模式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795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色散共焦自旋转内窥探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面粉加工用清洗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