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动力装置的调高测力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75458.3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68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伍大成;邹贻军;胡盟;王剑明;邓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济通路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G01L1/22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创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76 | 代理人: | 赵雷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装置 测力 支撑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动力装置的调高测力支撑装置,包括上座板、下座板、支座芯体以及多个传感器,所述支座芯体位于上座板与下座板之间,支座芯体与下座板之间设有荷载转换器,荷载转换器顶面与支座芯体底面为斜面或者柱面或者曲面接触,所述荷载转换器的底面与下座板顶面为平面或者斜面或者曲面接触,所述传感器在水平方向位于荷载转换器和下座板侧壁之间,传感器连接有数据采集系统,所述下座板两外侧壁上设置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的输出端穿过下座板侧壁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荷载转换器侧壁上。本实用新型可及时发现结构物受力的异常变化,又能利用动力装置杠杆原理采用较小的水平力或侧向力实时对支撑装置的高度调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结构工程技术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公路、市政、建筑等结构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动力装置的调高测力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桥梁结构跨越能力越来越大,结构型式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这些大跨度的复杂桥梁结构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属于高次超静定结构,其内力计算甚为复杂。由于计算模型简化产生的误差、材料力学性能的差异、以及施工误差、结构物各部位温度变化不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结构物在施工过程或建成后其内力与设计值差异很大,而且这些差异很难估计,给结构物以后的使用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桥梁建成后,墩台在一定时期内会发生沉降,这将引起桥梁结构内力的重分配,对于我国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桥梁来说,如因墩台沉降造成简支箱梁三点支承则可能导致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因此,及时了解桥梁支座的受力状况、当发生支座出现卸载脱空征兆时能及时控制调节,可有效避免结构出现三点支承的情形,并可最大限度避免桥梁因受力不均而引发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目前,现有的调高装置在高度调节过程中需要采用竖向千斤顶先顶升梁体,耗时耗力,由于梁体的自重较大,就需要足够数量的千斤顶才能产生足够大的竖向力使得梁体被顶升,同步性较差,而且不能直接在装置上直接进行高度调节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动力装置的调高测力支撑装置,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带动力装置的调高测力支撑装置,包括上座板、下座板、支座芯体以及多个传感器,所述支座芯体位于上座板与下座板之间,支座芯体与下座板之间设有荷载转换器,荷载转换器顶面与支座芯体底面为斜面或者柱面或者曲面接触,所述荷载转换器的底面与下座板顶面为平面或者斜面或者曲面接触,所述传感器在水平方向位于荷载转换器和下座板侧壁之间,传感器连接有数据采集系统,所述下座板两外侧壁上设置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的输出端穿过下座板侧壁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荷载转换器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输出端间接作用于荷载转换器侧壁上,传感器位于动力装置输出端与荷载转换器侧壁之间。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与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之间设有载荷分布挡板,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与载荷分布挡板侧面接触或者连接,载荷分布挡板将传感器压紧于载荷分布挡板与荷载转换器侧壁之间。载荷分布挡板能有效减少动力装置的使用数量,无需每个动力装置对应一个传感器,可以实现一个动力装置对应多个传感器,或者多个动力装置对应多个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载荷分布挡板与下座板侧壁之间夹设有可调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为液压缸或者气压缸或者机械传动构件。
优选的,所述支座芯体底面与荷载转换器顶面之间设有上摩擦副。
优选的,所述荷载转换器的底面与下座板的上支承面之间设有下摩擦副。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与荷载转换器的接触面为平面或者球面接触,传感器与所述载荷分布挡板的接触面为平面接触。
优选的,所述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经无线网络或者有线网络传输至远程计算机处理后测出荷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济通路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济通路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754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