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71656.2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993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杨一鸣;李立金;蒋孝维;柳世乐;程晋础;李静升;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赵磊 |
地址: | 465313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炭 吸附 再生 系统 投炭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包括直管,所述直管上端设有连接炭车的进料管,直管下端周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投炭管,在直管内部设有与投炭管配合使用的分料板,本实用新型为PP材质制成,耐磨耐腐蚀,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使用寿命长,相对不锈钢材质,节约了大量成本;投炭能力强,通过若干个投炭管对其进行投炭,可以往多个独立单元同时投送活性炭;堵头与分料板将直管均等分割为多个个腔室,使得进入投炭器的所有活性炭能均等投入到多个单元内;堵头特有的锥形结构,可以避免活性炭在直管内堆积;连接法兰通过螺栓与上方支架连接,拉耳通过拉杆与池壁和支架铰接固定,整体结构稳定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
背景技术
活性炭吸附及再生工艺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前段生化+物化处理工艺出水为活性炭吸附工艺进水,属“不易”生化废水,其工艺考核项目主要为COD,要求:出水COD≤30mg/L。
活性炭吸附装置共有n组,每组安装8个PP材质吸附器,每个吸附器控制平面尺寸3.0m×3.0m,下部为60度8棱倒锥,每组装煤质粒径1~5mm大小颗粒活性炭256m³约115t,吸附组由进水管经电动堰门进入吸附池,并沿进水管到布水装置与活性炭充分混合。吸附处理水自三角堰排入出水井并排放。吸附组饱和后,利用空气提升泵通过转换器将饱和炭提出,输送至微滤机,脱水后经斗式提升机提升入饱和炭(湿)料仓,再经活性炭再生炉再生,再经冷却机、斗式提升机进入再生炭(干)料仓,由水射器输送至已抽空的吸附池。整个“吸附”及“再生”过程,活性炭在一个密封的系统内全自动连续运行,但是对于活性炭投放不精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炭车输送来的再生颗粒活性炭往每个单元精准投放,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包括直管,所述直管上端设有连接炭车的进料管,直管下端周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投炭管,在直管内部设有与投炭管配合使用的分料板。
所述直管上端周侧设有拉耳。
在直管下端还设有堵头,所述堵头穿插连接直管。
所述堵头为锥形。
所述进料管为锥形。
在进料管上端设有连接法兰。
所述分料板的横截面为十字型,分料板将直管内部分呈若干个进料腔,所述进料腔连通投炭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为PP材质制成,耐磨耐腐蚀,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使用寿命长,相对不锈钢材质,节约了大量成本;投炭能力强,通过若干个投炭管对其进行投炭,可以往多个独立单元同时投送活性炭;堵头与分料板将直管均等分割为多个个腔室,使得进入投炭器的所有活性炭能均等投入到多个单元内;堵头特有的锥形结构,可以避免活性炭在直管内堆积;连接法兰通过螺栓与上方支架连接,拉耳通过拉杆与池壁和支架铰接固定,整体结构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1. 投炭管,2.堵头,3.分料板,4.直管,5.进料管,6.拉耳,7.连接法兰,8.进料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开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716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劣化硝酸熔盐的净化系统
- 下一篇:一种数控磨床控制电柜安装组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