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胶体制备装置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979434.4 | 申请日: | 2020-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49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翔龙;侯启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2F9/14 | 分类号: | B22F9/14;B22F1/00;B01J13/00;B82Y30/00;B82Y4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赵志远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胶体 制备 装置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金属胶体制备装置及系统,涉及金属胶体制备技术领域。该金属胶体制备装置包括位置检测装置、箱体、工具电极组件、工件电极组件和超声组件。箱体具有用于容置工作液的容置空间,工具电极组件包括工具电极,工件电极组件包括工件电极,工具电极和工具电极相对地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且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之间设置有间隙,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用于分别与供电电源的正负极接口电连接。超声组件设置于箱体并伸入容置空间内,超声组件用于对间隙施加超声波;位置检测装置设置于箱体并用于检测工件电极的表面加工位置信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金属胶体制备装置及系统制备的金属胶体具有颗粒小和分散性好的特点,并且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胶体制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金属胶体制备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金属胶体是1-100纳米的金属粒子在介质中形成的均相分散体系,是原子与块状金属之间的过渡单元,所以金属胶体具有与微观金属原子和块状金属不同的独特的理化特性。特别是金属胶体中的纳米金属粒子,由于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在催化过程中,可以与底物有大的接触面积,催化效果好,具有很好的理论研究价值。金属胶体还可以作为微纳尺度3D打印的材料,用于制造复杂的三维微纳结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金属胶体的常用制备方法是化学还原法和物理合成法,其中化学还原法制备出来的金属胶体颗粒小且分布窄,是当前金属胶体的研究趋势。常用的物理合成法如激光剥离法,采用激光照射浸没在溶剂中的金属板,使其表面热熔化或气化,冷凝形成的金属颗粒悬浮且分散于溶液中形成金属胶体。
在制备金属胶体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超声来增强胶体的分散性,但超声加入位置的不同对金属胶体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设置不当,加入的超声波大部分会被箱体吸收,能量分散不集中,使加入超声的效果不明显,制备出来的金属胶体金属颗粒大、分散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胶体制备装置,其制备的金属胶体具有颗粒小和分散性好的特点,并且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关于金属胶体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一种金属胶体制备装置,所述金属胶体制备装置包括位置检测装置、箱体、工具电极组件、工件电极组件和超声组件。所述箱体具有用于容置工作液的容置空间,所述工具电极组件包括工具电极,所述工件电极组件包括工件电极,所述工具电极和所述工具电极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工具电极和所述工件电极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工具电极和所述工件电极用于分别与供电电源的正负极接口电连接。所述超声组件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伸入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超声组件用于对所述间隙施加超声波;所述位置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箱体并用于检测所述工件电极的表面加工位置信息。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工具电极组件还包括进给机构,所述工具电极设置于所述进给机构上,所述进给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工具电极运动。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工件电极组件还包括夹具和驱动设备,所述驱动设备与所述夹具传动连接,所述工件电极设置于夹具上,所述驱动设备用于带动所述夹具和所述工件电极运动。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设备包括伺服电机和滚珠丝杠,所述滚珠丝杠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伸入所述容置空间,所述伺服电机与所述滚珠丝杠传动连接,所述工件电极设置于所述滚珠丝杠上并能够相对所述滚珠丝杠移动。所述伺服电机与所述位置检测装置电连接,所述伺服电机用于根据所述位置检测装置获得的位置信息控制所述滚珠丝杠转动,以调整所述工件电极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设备包括伺服电机和滚珠丝杠,所述伺服电机与所述滚珠丝杠传动连接,所述箱体设置于所述滚珠丝杠上并能够相对所述滚珠丝杠移动。所述伺服电机与所述位置检测装置电连接,所述伺服电机用于根据所述位置检测装置获得的位置信息控制所述滚珠丝杠转动,以调整所述工件电极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794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吸尘器风道结构
- 下一篇:基于PLC的色母掺和料混配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