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拣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975343.3 | 申请日: | 2020-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62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 发明(设计)人: | 金钢;周佳;顾丹东;潘辉;唐伟;陆沈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米思米(中国)精密机械贸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7C5/34 | 分类号: | B07C5/34;B07C5/36;B07C5/3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立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1 | 代理人: | 杨楷;毛立群 |
| 地址: | 20140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拣 系统 | ||
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一种分拣系统,该分拣系统可以利用爬坡传送带和高架运输主线相互配合,使得物品在各个装置之间进行流转,并在分拣过程中采用多种机械设备进行配合作业,代替人工完成了物品的运输和分拣过程。该分拣系统包括:物品信息处理装置,接收物品并录入物品信息;爬坡传送带,包括具有坡度的传送带,传送带的下端接收从物品信息处理装置交接的物品并输送到传送带的上端;高架运输主线,以与上端平齐或低于上端的方式设置,接收由爬坡传送带输送来的物品并继续运输物品,在高架运输主线上设置有多个出口,在每个出口对应设置分拣摆臂,该分拣摆臂与物品信息处理装置通信连接,基于物品信息进行动作,将对应的物品导入出口并排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分拣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物流业的兴起,人力渐渐不足以满足物流中大量物品的传送和分拣任务,由此,在物流运输中,为了提高对物品传送和分拣的作业效率,自动化的分拣系统逐渐替代了人工分拣。而现有的自动化分拣系统一般由识别机构、分拣机构、输送机构及分拣出口组成。
其中,识别机构的作用是识别和处理物品信息,根据物品信息指示分类机构、按物品品种、按物品送达地点或按物品送达时间等的类别对物品进行分类。
分类机构的作用是根据控制机构发出的分拣指示,当具有一种相同的物品信息的物品经过该机构时,该机构动作,使物品改变在输送机构上的运行方向而进入其它输送机构或进入分拣出口。分类机构的种类很多,一般有推出式、浮出式、倾斜式和分支式几种。
输送机构的主要作用是载置待分拣的物品通过多个分类机构,相应地,输送机构的两侧连接多个分拣出口,由分类机构分好类的物品滑下输送机构以便进行后续作业。输送机构主要组成部分是机械传输线(如传送带或输送机)。
不足之处在于,现有的分拣系统无法实现将整个分拣过程(由物品扫描开始至物品送达各自的分类区结束)的机械自动化,具体地,将物品放入扫描机构进行扫描后,仍旧需要通过人力搬运将该物品输送至输送机构上,再由输送机构与分类机构配合完成分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拣系统,通过设置多个彼此配合的传送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分拣系统无法实现使整个分拣过程(由物品扫描开始至物品送达各自的分类区结束)机械自动化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分拣系统包括:物品信息处理装置,接收物品并录入物品信息;爬坡传送带,包括具有坡度的传送带,传送带的下端接收从物品信息处理装置交接的物品并输送到传送带的上端;高架运输主线,以与上端平齐或低于上端的方式设置,接收由爬坡传送带输送来的物品并继续运输所述物品,在高架运输主线上设置有多个出口,在每个出口对应设置分拣摆臂,分拣摆臂与物品信息处理装置通信连接,基于物品信息进行动作,将对应的物品导入出口并排出。
根据该技术方案,该分拣系统可以利用爬坡传送带和高架运输主线相互配合,使得需要被分拣的物品在各个装置之间进行流转,并在分拣过程中采用多种机械设备进行配合作业,代替人工完成了物品的运输和分拣过程。
作为优选,物品信息处理装置具有传送机构以及与传送机构相连的排出机构,物品经由传送机构从排出机构排出到爬坡传送带。从而可以通过传送机构载置物品并进行物品信息处理后,再由排出机构排出至下一步骤,从而实现物品录入及传输自动化。
作为优选,该物品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扫描机构,设置在传送机构的上方。从而可以在物品由传送机构载置通过该物品信息处理装置的同时完成对该物品的物品信息的识别,将扫描-传送一体化,提高作业效率。
作为优选,在传送带上形成有多个置物格。该置物格可以避免该物品随传送带一起爬坡时发生下滑,从而增加该传送带的运输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米思米(中国)精密机械贸易有限公司,未经米思米(中国)精密机械贸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753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