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沸石活性炭高效过滤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63615.8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900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东;郭杭伟;李锋;周鋆玲;马卫民;李玉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
主分类号: | B63J2/02 | 分类号: | B63J2/02;B63J2/0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三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5 | 代理人: | 范向南 |
地址: | 214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炭 高效 过滤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沸石活性炭高效过滤器,包括箱体,箱体中部设置两个内隔板,内隔板外侧均设置有中间隔板,中间隔板外侧均设置有外隔板,箱体与两个内隔板之间形成过滤腔,箱体与内隔板、中间隔板之间形成布风腔,箱体与中间隔板、外隔板之间形成灭菌腔,箱体与外隔板之间形成除尘腔,箱体前后侧壁均设置有锥形导流体,锥形导流体相对面均设置有弧形槽,过滤腔中部转动连接转筒,转筒一端连接有伺服电机,转筒外侧均匀设置若干过滤组件;本实用新型导风方向正反交替,减少粉尘进入过滤器,通过双向布袋除尘、大大降低粉尘通过率;灭菌效率高、效果好;通过多个圆周设置旋转的过滤组件,能够使不同组合的过滤组件净化空气,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沸石活性炭高效过滤器。
背景技术
国内船舶舱室大多没有安装专用的有害气体脱除装置,个别船舶舱室设置有臭氧发生器,去除有害气体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虽然能杀灭病菌,但密闭船舶舱室内臭氧浓度的逐渐累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已被禁止用于人员活动场所。
目前,对密闭空间的空气净化基本采用以活性炭为主要滤材的净化方案,但由于活性炭多是无定形的多孔结构,孔径分布很宽,对吸附物质缺乏选择性,没有离子交换能力,一旦吸附饱和,或自身吸附有害气体浓度高于环境浓度时就会释放已经吸入的气体,必须频繁更换,维护成本高。
沸石与活性炭同属于多孔材料,都具有吸附性能。但与活性炭相比,沸石由于其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组成四元环和六元环形成孔道结构,孔径大小一致,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性、催化性和更强的内表面积吸附能力,可用作离子交换剂、吸附分离剂、干燥剂、催化剂、水泥混合材料等。
目前利用沸石作为空气净化设备的现有技术较少,而且存在着不具有粉尘过滤能力、影响空气净化器的效果、灭菌效果不够全面等缺点,并且结构固定,功能单一,使用不便,应用范围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沸石活性炭高效过滤器,导风方向正反交替,减少粉尘进入过滤器,通过双向布袋除尘、大大降低粉尘通过率;灭菌效率高、效果好;通过多个圆周设置旋转的过滤组件,能够使不同组合的过滤组件净化空气,适用范围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沸石活性炭高效过滤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中部设置两个内隔板,内隔板外侧均设置有中间隔板,中间隔板外侧均设置有外隔板,箱体与两个内隔板之间形成过滤腔,箱体与内隔板、中间隔板之间形成布风腔,箱体与中间隔板、外隔板之间形成灭菌腔,箱体与外隔板之间形成除尘腔,除尘腔上部的箱体侧壁安装有外风机,除尘腔内设置有风管,风管下侧连接有若干布袋,布袋内外侧均设置有网格架,除尘腔下部设置有锥形的集尘斗,除尘腔下端的箱体设置有排尘口,外隔板上端设置有中间风机,风管与中间风机连接,中间风机连通风管和灭菌腔,灭菌腔内设置有若干导流隔板,导流隔板侧面设置有紫外线灯、电凝并模块、供氧器和负离子发生器,中间隔板中部设置有内风机,内风机连通灭菌腔和布风腔,内隔板前部和后部均匀设置有若干通风孔,通风孔连接布风腔和过滤腔,过滤腔的箱体前后侧壁均设置有锥形导流体,锥形导流体相对面均设置有弧形槽,过滤腔中部转动连接竖直的转筒,转筒一端贯穿箱体连接有伺服电机,转筒外侧均匀设置若干过滤组件,过滤组件为板形结构、均沿转筒径向设置,过滤组件外缘与弧形槽槽面接触,过滤组件包括若干沸石过滤组件和活性炭过滤组件,沸石过滤组件和活性炭过滤组件均设置为两组、交替设置;箱体上侧设置有控制箱,控制箱内设置有电机正反转控制器和定时器,电机正反转控制器与定时器电连接,电机正反转控制器分别与外风机、中间风机和内风机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腔的数量为一个;布风腔、灭菌腔和除尘腔的数量为两个,依次对称于过滤腔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外风机外侧箱体均设置有过滤网;外风机、中间风机和内风机数量均为两个、均为轴流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网格架固定于风管下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未经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636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