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数据服务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943478.1 | 申请日: | 2020-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0114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 发明(设计)人: | 朱毅;陈永权;邓道超;谢伟深;王琮圣;彭木成;王金洁;陈坚善;熊明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星蓝区块链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8 | 分类号: | G06F1/18;G06F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张成文 |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伴河路118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散热 结构 数据 服务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数据服务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U形结构的隔板,且隔板的两端部均与箱体的同一内壁连接固定,所述隔板将箱体的内部空间风隔成下部腔体、上部腔体和流道,所述流道的底端与下部腔体的顶部一侧连通,所述流道通过隔板侧壁上的通孔与上部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隔板将箱体内部风隔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相互分隔,当排风装置工作时,内部的气流经过各个独立的电子元器件,并最终汇总到流道中,通过流道排出热风,即可实现对服务器进行散热,热风不经过散热的电子元器件,各部分的电子元器件都能获得较好的散热效果,能长时间处于较低的工作环境中,大大提高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服务器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数据服务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器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集成程度越来越高,而一些电子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会持续发热,必须及时将散热才能保障电子元器件的正常运转。
传统的服务器的散热方式仅用排风装置直接将其产生的热量排入空气中,热空气依次流经电子元器件,导致靠近出风端的电子元器件温度居高不下,长时间处于高温的工作环境中,大大降低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数据服务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数据服务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U形结构的隔板,且隔板的两端部均与箱体的同一内壁连接固定,所述隔板将箱体的内部空间风隔成下部腔体、上部腔体和流道,所述流道的底端与下部腔体的顶部一侧连通,所述流道通过隔板侧壁上的通孔与上部腔体连通,所述流道的端部与箱体上部一侧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流道的内侧靠近出风口处设有排风装置,所述箱体的底部对应下部腔体处以及侧壁对应上部腔体处均设有若干个进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上部腔体内部设有隔断板,所述隔断板与隔板的两侧板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流道所在的内壁上均贴附有散热膜。
进一步的,所述排风装置为轴流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通过可拆卸固定的方式与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排风装置位于流道且靠近出风口,所述流道的内壁设有吸音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隔板将箱体内部风隔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相互分隔,当排风装置工作时,内部的气流经过各个独立的电子元器件,并最终汇总到流道中,通过流道排出热风,即可实现对服务器进行散热,热风不经过散热的电子元器件,各部分的电子元器件都能获得较好的散热效果,能长时间处于较低的工作环境中,大大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数据服务器的侧视图。
图中:1、箱体;11、下部腔体;12、上部腔体;13、流道;2、隔板;3、通孔;4、出风口;5、排风装置;6、进风口;7、隔断板;8、散热膜;9、吸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第一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星蓝区块链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星蓝区块链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434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镜面除尘功能的监控设备
- 下一篇:一种新型防摔展示牌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