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加工的牡蛎壳分解煅烧筒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21159.0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85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忠;王永明;陈绪龙;林红烨;周元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06 | 分类号: | H05B3/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刘剑锋 |
地址: | 3621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牡蛎 分解 煅烧 | ||
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加工的牡蛎壳分解煅烧筒,包括:筒体,若干加热环,加热环固定在筒体内,套架,设置于加热环内,用于装载分类牡蛎壳,外环,固定在加热环的内圆周面,若干内环,逐层嵌套在一起,设置在外环的内部,且间距逐渐减小,分网,固定于外环与内环上,将大小不同的牡蛎壳逐级区分开来,将经过套架内孔径大小不同的分网,对大大小小的牡蛎壳进行分类整理,使大牡蛎壳与小牡蛎壳被区分开来,且大牡蛎壳位于外部,即较为接近导热丝与加热环,而小牡蛎壳位于内部,直接接受的热量和热辐射较少,能够让大牡蛎壳与小牡蛎壳能够同时被分解和煅烧,能够在较短、较为相近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牡蛎壳分解煅烧完成,提高煅烧的效率,同时降低能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牡蛎壳加工设备,特别是一种预加工的牡蛎壳分解煅烧筒。
背景技术
牡蛎壳在断面上可以分为三层;最外层为薄而透明的角质层,中层最厚是由碳酸钙组成的柱状结构称棱柱层,内层为碳酸钙的片状结构,称珍珠层。
牡蛎壳在经过初步的清洗和粉碎后,需要通过煅烧的方式来将其中的水分去除,保证后期在粉碎成粒时的干燥度,在煅烧时,是采用高温煅烧的方式,通过高温将牡蛎壳中的水分蒸干并且让牡蛎壳的结构变得更加的脆弱,在高温煅烧时,由于牡蛎壳是成批通入煅烧筒内的,大大小小的牡蛎壳会堆积在一起,小的牡蛎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被分解烧干,但是较大的牡蛎壳却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大小牡蛎壳堆叠在一起容易影响煅烧的进度,增长煅烧的时间,耗能更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加工的牡蛎壳分解煅烧筒,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预加工的牡蛎壳分解煅烧筒,包括:筒体,
若干加热环,加热环固定在筒体内,
套架,设置于加热环内,用于装载分类牡蛎壳,
外环,固定在加热环的内圆周面,用于进料,
若干内环,逐层嵌套在一起,设置在外环的内部,且间距逐渐减小,
分网,固定于外环与内环上,将大小不同的牡蛎壳逐级区分开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还包括设置在筒体轴心的转轴,通过外部电机驱动,同时外部电机还通过卡盘与外环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若干加热环均通过同一导热丝通电导热。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外环的转速大于内环的转速。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筒体的进料口高度高于出料口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能够将牡蛎壳导入筒体与套架中,并且经过套架内孔径大小不同的分网,对大大小小的牡蛎壳进行分类整理,使大牡蛎壳与小牡蛎壳被区分开来,且大牡蛎壳位于外部,即较为接近导热丝与加热环,而小牡蛎壳位于内部,直接接受的热量和热辐射较少,能够让大牡蛎壳与小牡蛎壳能够同时被分解和煅烧,能够在较短、较为相近的时间内将所有的牡蛎壳分解煅烧完成,提高煅烧的效率,同时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加工的牡蛎壳分解煅烧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分网不同分布密度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加工的牡蛎壳分解煅烧筒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泉州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211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调整雷达料位计
- 下一篇:一种导轨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