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878268.9 | 申请日: | 2020-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346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 发明(设计)人: | 汪道远;李治军;郭培轩;闫一鸣;候永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津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B37/54 | 分类号: | F22B37/5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尚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2 | 代理人: | 黄静 |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 余热 排污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箱、补水管和出水管,回收箱横切面下侧的右端固定安装有补水管,回收箱横切面下侧的左端固定安装有进水管,回收箱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维修门,维修门内侧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保护板,回收箱的上下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烟气管。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该种改进的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能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处理,从而不会导致水在进入回收装置内进行加热时内部的杂质通过高温会残留在内部水管内的问题,有效的提升了使用寿命,并且改进的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能完全对锅炉余热进行均匀的回收利用,从而不会导致一些余热不能完全的利用,有利于更好的回收余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
但是现有的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不能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处理,从而导致水在进入回收装置内进行加热时内部的杂质通过高温会残留在内部水管内,不利于实际使用,并且现有的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一般不能完全对锅炉余热进行均匀的回收利于,从而导致一些余热不能完全的利用,不利于实际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设计简单,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不能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处理,从而导致水在进入回收装置内进行加热时内部的杂质通过高温会残留在内部水管内,不利于实际使用,并且现有的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一般不能完全对锅炉余热进行均匀的回收利于,从而导致一些余热不能完全的利用,不利于实际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箱、补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回收箱横切面下侧的右端固定安装有补水管,所述回收箱横切面下侧的左端固定安装有进水管;
所述回收箱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维修门,所述维修门内侧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保护板,所述回收箱的上下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烟气管,所述烟气管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出烟口,所述烟气管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进烟口,所述回收箱横切面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出水管,所述回收箱内侧的左右两端固定安装有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水管,所述循环管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供水管道,所述回收箱内侧的中端固定安装有烟气滤网,所述回收箱内侧的四周均匀的固定安装有阻隔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防滑片,所述进水管的上端均匀的固定安装有固定螺栓,所述进水管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筛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烟气管设有两组,且烟气管的上下两端的直径大小不同,并且烟气管以回收箱为中心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循环管道设有多个,且循环管道依次纵向等距排列分布,并且循环管道均为平行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螺栓呈圆形,且固定螺栓呈环绕状分布于进水管的上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贯穿回收箱的横切面,且进水管与循环管道平行固定连接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种改进的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能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处理,从而不会导致水在进入回收装置内进行加热时内部的杂质通过高温会残留在内部水管内的问题,有效的提升了使用寿命,并且改进的锅炉余热排污回收装置能完全对锅炉余热进行均匀的回收利用,从而不会导致一些余热不能完全的利用,有利于更好的回收余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津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津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782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视觉检测的皮带夹持传输检测机构
- 下一篇:一种无创脑电传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