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外板突变处舷墙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864404.9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20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黄慧;万正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3B17/04 | 分类号: | B63B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远同律师事务所 31307 | 代理人: | 刘必榕 |
地址: | 20003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突变 处舷墙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板突变处舷墙结构,其包括设于上层建筑下部的舷墙外板的外侧的舷墙板;舷墙板设于顶甲板上;舷墙板为矩形;舷墙板的顶部和顶甲板的上一层甲板齐平;舷墙板的底部和顶甲板外侧的船体外板连接;舷墙板上固设有若干第一竖向加强筋,第一竖向加强筋分别和位于顶甲板下方的竖向主肋骨对齐;舷墙板在相邻的第一竖向加强筋之间开设有通孔;通孔和第一竖向加强筋之间设有第二竖向加强筋;通孔的上侧设有横向加强筋;第二竖向加强筋和横向加强筋均固设于舷墙板。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的改善应力分布,减小应力集中和裂纹的出现,板厚不需要再大量的加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板突变处舷墙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客滚船上层建筑区域一般会比船长稍短,特别是前端和后端,不会采用包围式的外板。部分客滚船的上层建筑仅分布于船舶的前端或者后端,上层建筑的长度远远小于船长。
客滚船的上层建筑结构在中断处(即外板突变处)会由于总纵的影响,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容易出现裂纹。现有的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上层建筑的舷墙外板11的外侧设置舷墙板10,舷墙板10设于顶甲板12上,舷墙板10的外轮廓采用圆弧设计,以便于应力的释放。但是,现有的该种方案,其应力释放效果不太理想,还会出现裂纹,另外,需要大大增加舷墙板的厚度,导致船舶重量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外板突变处舷墙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外板突变处舷墙结构,其包括设于上层建筑下部的舷墙外板的外侧的舷墙板;舷墙板设于顶甲板上;顶甲板外侧的船体外板上固设有若干位于顶甲板下方的竖向主肋骨;舷墙板为矩形;舷墙板的顶部和顶甲板的上一层甲板齐平;舷墙板的底部和顶甲板外侧的船体外板连接;舷墙板上固设有若干第一竖向加强筋,第一竖向加强筋分别和位于顶甲板下方的竖向主肋骨对齐;舷墙板在相邻的第一竖向加强筋之间开设有通孔;通孔和第一竖向加强筋之间设有第二竖向加强筋;通孔的上侧设有横向加强筋;第二竖向加强筋和横向加强筋均固设于舷墙板。
第一竖向加强筋为T型材。
第二竖向加强筋和横向加强筋均为矩形板。
第二竖向加强筋位于横向加强筋和顶甲板之间,第二竖向加强筋的上端固接于横向加强筋,第二竖向加强筋的下端与顶甲板不连接。
横向加强筋和第一竖向加强筋不连接。
通孔为矩形,通孔的四个角处为倒角结构。
舷墙板的长度大于5米。
舷墙板的高度大于2米。
舷墙板和上层建筑下部的舷墙外板之间为焊接连接。
舷墙板和上层建筑下部的舷墙外板为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舷墙结构,通过设置开孔的舷墙板方式,作为上层建筑下部的舷墙外板的延伸,能有效的改善上层建筑下部的舷墙外板的应力分布,减小应力集中和裂纹的出现。本实用新型的舷墙板,其厚度远远小于现有的弧形端边舷墙板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中,舷墙板的通孔可以尽可能的大,以便减轻舷墙板的重量,进而降低了船舶的重量。本实用新型所需要的结构厚度较小,便于船厂施工,减小建造成本;既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也减少了施工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舷墙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未经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644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健身可攀爬的多功能室内家具
- 下一篇:PS系列电源板卡便携式测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