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脑CPU冷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853826.6 | 申请日: | 2020-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90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 发明(设计)人: | 杨宇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麦丘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8 | 分类号: | G06F1/18;G06F1/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流芳大道***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脑 cpu 冷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脑CPU冷却装置,由箱体、微型直流制冷压缩机、冷凝器、风扇、节流元件、蒸发器、微型泵、三通阀、水冷却器、风道、回水接头、出水接头、光驱位水箱、水冷板、紧固件等组成,其中光驱位水箱安装在电脑机箱的光驱安装位置,水冷板通过紧固件与待冷却的CPU表面贴合并与CPU一起固定在电脑机箱中的电脑主板上。空气由所述箱体的进风口流入所述箱体的内部后,依次流经冷凝器、水冷却器,再经由风扇、箱体上的出风口而流出到所述箱体之外。当CPU的热负荷较高或要求CPU温度较低时,所述装置以冷凝散热模式工作,制取温度低于环境温度的冷水以对CPU进行降温;当CPU的热负荷较小时,所述装置可切换到水‑空气散热模式,从而节约能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和制冷技术。
背景技术
台式电脑的CPU通常采用散热翅片或热管散热器的散热方式,CPU的热量先传递到散热翅片或热管散热器,再通过风扇的强制对流将热量散到空气中去。这种散热方式虽可满足电脑在正常条件下的使用,但在CPU超频使用时经常会出现发热量过大、温度过高的现象,严重时将造成CPU损坏而无法使用。
为了使CPU在超频时也可以使用,目前在广大的超频爱好者特别是游戏发烧友中间普通采用一种水冷散热方式。这种水冷散热方式通常由水冷板、水泵,带风扇的散热排(水-空气散热器)以及水箱等构成。水冷板紧贴在CPU表面,散热排安装在电脑机箱外部,水箱则通常安装在电脑机箱的光驱位,即电脑机箱上通常预留的用于安装光驱的安装位。水泵从光驱位水箱吸水,送至冷板中;在冷板中水吸收CPU的热量,使CPU温度降低;吸收了CPU热量后的水温度升高,流至散热排,在散热排中水将热量散到空气中去,温度降低;最后水流返回光驱位水箱。可以看出,这种水冷散热方式虽然散热量优于常规的散热翅片和热管散热器,但本质上仍是一种被动散热方式,由于传热需要温差,因此它只能将CPU的温度降到环境空气温度以上,且在CPU表面和环境温度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当环境空气温度升高时,CPU表面温度也随之升高。当要求CPU的工作温度较低时,以及要求CPU的工作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这种散热方式就无能为力了。
还有一种电脑CPU冷却方式是采用制冷剂直接蒸发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将制冷系统的蒸发器直接贴在CPU表面,通过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蒸发使CPU直接得到降温。这种方式由于制冷剂在蒸发器里直接蒸发,具有温度可低于环境空气温度的优点。但当芯片的热负荷较小时,容易造成蒸发温度过低,蒸发器和芯片表面易产生冷凝水,从而易造成芯片和主板短路。采用制冷剂直接蒸发的降温方法也不易实现CPU温度的精确控制,特别是当CPU的瞬时热负荷波动较大时更是如此。
综上所述,现有的台式电脑CPU的冷却方法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因此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电脑水冷散热技术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电脑CPU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脑CPU冷却装置采用微型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制取低于环境空气温度的冷水,利用冷水来对CPU进行间接冷却;同时,所述的电脑CPU冷却装置在CPU负荷较低、发热量较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采用常规的向空气散热的方式对CPU进行冷却,以维持较低的能耗。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途径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脑CPU冷却装置,由箱体、微型直流制冷压缩机、冷凝器、风扇、节流元件、蒸发器、微型泵、三通阀、水冷却器、风道、回水接头、出水接头、光驱位水箱、水冷板、紧固件等组成。其中微型直流制冷压缩机、节流元件、蒸发器、微型泵、三通阀、风道安装在所述箱体中,冷凝器、风扇、水冷却器安装在所述风道中,回水接头、出水接头安装在所述箱体上,光驱位水箱、水冷板、紧固件安装在需要冷却的电脑机箱中。
在所述箱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道安装在所述箱体内且所述风道的一端和所述出风口相连。所述冷凝器、水冷却器的迎风面互相平行,且冷凝器、水冷却器的迎风面法线方向与风扇或风道的轴线方向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麦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麦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538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隔离器接地铆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汽车用插销打磨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