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HPW工法桩和SMWXC工法桩有效
申请号: | 202022843450.0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45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波;王涛;陈静;王建兰;李仁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深地智能建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46 | 分类号: | E02D5/46;E02D5/14;E02D5/16;E02D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hpw 工法桩 smwxc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HPW工法桩,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H型钢,在相邻的第一H型钢之间设置有内侧板,在该内侧板的水平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内卡持件,该内卡持件卡持在第一H型钢的内侧翼缘上,内卡持件位于内侧板的朝向基坑内部方向的一侧;该内侧翼缘是指第一H型钢朝向基坑内部方向的翼缘,该第一H型钢的背离基坑内部方向的翼缘称为外侧翼缘。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采用HPW工法桩所形成的SMWXC工法桩。本申请中,第一H型钢和内外侧板通过内外卡持件连接为一个整体,具有刚度大,控制变形好的优势,可以不设置水泥土搅拌桩,成本大幅度降低;内外卡持件与钢板或钢板桩固定连接,制作简单,成本低;内外卡持件处于受压状态,不易损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HPW工法桩和SMWXC工法桩。
背景技术
工法桩由于增设了型钢,使水泥土桩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但是由于插入到水泥土桩体内的型钢为间隔设置,相邻的型钢之间无连接关系,使得相邻的水泥土桩体之间需要完全依靠自身的相互搭接来形成一个整体,为了保证水泥土桩体之间形成稳定的搭接,需要使相邻的水泥土桩体之间形成较大的搭接深度,使得施工效率较低。由于H型钢未连成整体,刚度小,变形大,桩间水泥土易开裂渗水等,一般用于两层以内地下室基坑工程。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首先提出了一种HPW工法桩,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H型钢,在相邻的第一H型钢之间设置有内侧板,在该内侧板的水平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内卡持件,该内卡持件卡持在第一H型钢的内侧翼缘上,内卡持件位于内侧板的朝向基坑内部方向的一侧;
该内侧翼缘是指第一H型钢朝向基坑内部方向的翼缘,该第一H型钢的背离基坑内部方向的翼缘称为外侧翼缘。
本申请中,在第一H型钢的内侧翼缘之间设置了内侧板,利用内侧板将各第一H型钢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支护结构。由于内卡持件位于内侧板的内侧,外部压力能够通过内侧板直接传递到内卡持件上,避免内卡持件与内侧板之间由于连接不稳定而相互脱离,使桩体之间产生薄弱区域,影响基坑施工的安全性。
具体地,该内卡持件为第一槽钢或第二H型钢。采用槽钢或型钢作为内卡持件,可以利用槽钢或型钢的槽口作为卡口,方便地插入到第一H型钢的翼缘内。
进一步,该内侧板为第一平面钢板、第一弧形板或第一槽形板;当内侧板为第一弧形板或第一槽形板时,该第一弧形板或第一槽形板的凹槽的开口朝向基坑内部方向。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第一平面钢板、第一弧形板或第一槽形板作为内侧板,当采用第一弧形板或第一槽形板作为内侧板时,由于该第一弧形板或第一槽形板的凹槽朝向基坑内部方向,能够承受较大的外部压力,避免内立板在外部土体的压力下产生变形。其中的第一槽形板可以采用回收的帽型钢板桩或U型钢板桩来制作,以降低施工成本。
进一步,为提高对外部土体的抵抗力,在相邻的第一H型钢之间设置有外侧板,在该外侧板的水平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外卡持件,该外卡持件卡持在第一H型钢的外侧翼缘上,外卡持件位于外侧板的朝向基坑方向的一侧。
具体地,该外卡持件为第二槽钢或第三H型钢。采用槽钢或型钢作为外卡持件,可以利用槽钢或型钢的槽口作为卡口,方便地插入到第一H型钢的翼缘内。
进一步,该外侧板为第二平面钢板、第二弧形板或第二槽形板;当外侧板为第二弧形板或第二槽形板时,该第二弧形板或第二槽形板的凹槽的开口朝向基坑内部方向。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第二平面钢板、第二弧形板或第二槽形板作为外侧板,当采用第二弧形板或第二槽形板作为外侧板时,由于该第二弧形板或第二槽形板的凹槽朝向基坑内部方向,能够承受较大的外部压力,避免内立板在外部土体的压力下产生变形。其中的第二槽形板可以采用回收的帽型钢板桩或U型钢板桩来制作,以降低施工成本。
其次,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SMWXC工法桩,其包括沿径向相互搭接的水泥土搅拌桩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HPW工法桩,HPW工法桩中的第一H型钢插入到水泥土搅拌桩中。在增设水泥土搅拌桩后,可以提高桩体的强度以及止水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深地智能建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深地智能建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434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