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创口渗液引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836029.7 | 申请日: | 2020-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054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F13/02 |
| 代理公司: | 安徽潍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6 | 代理人: | 李英姿 |
| 地址: | 130000***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创口 引流 装置 | ||
一种创口渗液引流装置,包括吸引装置和储液瓶,吸引装置包括藻酸盐敷料、薄膜、支撑组件和连接管,支撑组件内部设有多个流道且支撑组件上分布有多个贯穿至流道内部的吸引孔,支撑组件与连接管连接,薄膜通过安装孔套接在连接管上,薄膜贴近皮肤侧四周边缘设有胶贴,藻酸盐敷料包覆在支撑组件和连接管外部,第一吸引管末端插接至储液瓶内部,第二吸引管首端插接至储液瓶内部,第二吸引管末端连接有插接头,插接头与墙壁负压连接,通过采用藻酸盐敷料对患者进行渗液吸收,并将其通过第一吸引管吸引至储液瓶内,避免创口长期处于过渡潮湿及细菌滋生状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创口渗液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慢性伤口分为静脉性溃疡、动脉性溃疡、创伤性溃疡、压力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创面伤口,现阶段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在非手术治疗中,控制促进创口愈合是常用手段,但住院时间长、效果不佳易感染。患者伤口的病因、大小、身体状况等都会影响治疗结果。
肿瘤科或骨科等患者术后创口易产生红肿、有大量渗液,呈浓性,有恶臭味,现有技术中采用棉片配合纱布进行包裹,以棉片吸收渗液,但是吸收的渗液仍长期包覆在创口附近,易造成伤口反复溃疡,细菌滋生,不利于创口附近肉芽生长,不利于创口愈合,给患者带来痛苦且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大了治疗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创口渗液引流装置。
一种创口渗液引流装置,包括吸引装置、储液瓶、第一吸引管、第二吸引管和插接头;
吸引装置包括藻酸盐敷料、薄膜、支撑组件和连接管,支撑组件为块状结构,支撑组件内部设有多个流道且支撑组件上分布有多个贯穿至流道内部的吸引孔,支撑组件上还设有一贯穿至流道内部的螺纹孔,连接管首端与螺纹孔螺纹连接,连接管下端设有能抵触在螺纹孔内部的限位,连接管中部径向外围设有抵触环,薄膜中部设有安装孔,位于薄膜安装孔上下两侧设有密封垫圈,薄膜通过安装孔套接在连接管上且薄膜上的密封垫圈下表面与抵触环上表面接触,薄膜贴近皮肤侧四周边缘设有胶贴,藻酸盐敷料包覆在支撑组件和连接管外部,第一吸引管首端与连接管末端螺纹连接且第一吸引管首端端面压合在密封垫圈上表面,第一吸引管末端插接至储液瓶内部,第二吸引管首端插接至储液瓶内部,第二吸引管末端连接有插接头,插接头与墙壁负压连接,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上分别设有单向阀和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采用创口负压治疗可促进慢性创口尽早愈合,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以及微循环血流动力学进行作用,将渗液除去,对肉芽组织发育进行刺激,对细菌繁殖进行抑制。
2.通过采用藻酸盐敷料对患者进行渗液吸收,并将其通过第一吸引管吸引至储液瓶内,避免创口长期处于过渡潮湿及细菌滋生状态。
3.在第一吸引管和储液瓶分离时由于单向阀的存在,故细菌等无法倒流入创口处,更加安全。
4.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管壁内部均设有铝条便于对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进行定型,防止其卷曲及翘起,避免第一吸引管和第二吸引管连接时弯折,造成管腔堵塞闭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薄膜未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吸引装置与第一吸引管连接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薄膜立体示意图。
图6是支撑组件与连接管连接立体示意图。
图7是支撑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未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360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保存装置
- 下一篇:一种蒸汽热能回收再利用设备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