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确保合模时抽芯精确到位的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809292.7 | 申请日: | 2020-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562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 发明(设计)人: | 柯昌学;付伟强;杨刚国;陈龙;林文高;毛训敏;田志勇;刘永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超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33 |
| 代理公司: | 温州冠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46 | 代理人: | 吴冲般 |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保 合模时抽芯 精确 到位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确保合模时抽芯精确到位的模具,包括上模A板与下模B板,所述上模A板上固定设置有上模仁,所述下模B板上固定设置有下模仁,所述上模仁与下模仁之间设有从侧面进入的侧向抽芯,所述下模B板的侧面上固定设置有油缸,所述油缸与侧向抽芯之间通过抽芯防撞芯子相连接,所述抽芯防撞芯子上开有定位孔,所述下模B板的下方设有下模垫板,所述下模垫板上设有穿过下模B板的定位导柱,所述定位导柱的上端在合模精准到位时处于定位孔内,本实用新型能够确保合模时抽芯精确到位,并在抽芯未精确到位时,使用户容易发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确保合模时抽芯精确到位的模具。
背景技术
在汽车制造的行业里,有很多汽车零部件都需要使用模具进行成型,而较为复杂的汽车零部件则需要在模具里设置有各种穿透进模仁的抽芯,才能一次完成成型,其中像汽车开关大灯调节滚轮则是需要多个抽芯配合油缸和斜导柱的控制才能完成成型,但是其中通过油缸控制的抽芯是没办法在合模时知道抽芯是否完全到位的,若油缸在合模时,未控制抽芯精确移动到位,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肯定也达不到要求,同时合模时抽芯未精确到位还可能损坏模具内的其他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确保合模时抽芯精确到位的模具,并在合模时抽芯未精确到位,使用户能够及时发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确保合模时抽芯精确到位的模具,包括上模A板与下模B板,所述上模A板上固定设置有上模仁,所述下模B板上固定设置有下模仁,所述上模仁与下模仁之间设有从侧面进入的侧向抽芯,所述下模B板的侧面上固定设置有油缸,所述油缸与侧向抽芯之间通过抽芯防撞芯子相连接,所述抽芯防撞芯子上开有定位孔,所述下模B板的下方设有下模垫板,所述下模垫板上设有穿过下模B板的定位导柱,所述定位导柱的上端在合模精准到位时处于定位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进行合模时,油缸先通过抽芯防撞芯子带动侧向抽芯进入到上模仁与下模仁之间,并准确到位,然后上模A板与下模B板进行合模,下模垫板再向上锁紧下模B板,由于下模垫板上设有穿过下模B板的定位导柱,而在抽芯防撞芯子上开有定位孔,定位导柱的上端在侧向抽芯精准到位时进行合模会进入定位孔内,这样下模垫板才能紧贴在下模B板上进行锁死,该结构能够保证在下模垫板紧贴在下模B板上时,侧向抽芯精准到位,而若是侧向抽芯未精准到达指定的位置,则定位导柱便没有办法进入到定位孔内,那么下模垫板也就没有办法向上移动和下模B板完全锁死,这样通过下模垫板与下模B板之间的间隙便能够清楚明了的判断出侧向抽芯是否精准到达指定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孔内设有定位导套,所述定位导柱的上端可与定位导套间隙配合,所述定位导柱在其上端面的周边上设有呈弧形的导柱圆角,所述定位导套在其下端入口的位置上设有呈弧形的导套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导套是为了更好的与定位导柱相配合,增强抽芯在合模中到位的精准度,而若是当侧向抽芯在合模时未精确到位,但是定位孔与定位导柱的偏差距离并不大时,定位导柱通过其导柱圆角配合定位导套的导套圆角,可以使定位导柱进入到定位导套内,迫使抽芯防撞芯子进行移动,从而使侧向抽芯精准到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B板上开有供抽芯防撞芯子在下模仁与油缸之间进行滑动的滑动槽,所述下模B板在滑动槽的两侧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压轨与第二限位压轨,所述抽芯防撞芯子的两侧上包括有限位滑块,所述第一限位压轨与第二限位压轨呈7字形配合设置在限位滑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对抽芯防撞芯子的滑动进行一个很好的限位,增强抽芯防撞芯子在滑动时的稳定性,从而增强侧向抽芯到位的精准度,另外在定位导柱未进入到定位孔内,而与抽芯防撞芯子相抵持的时候,也能够保证抽芯防撞芯子不会被向上顶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超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超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092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