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模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805863.X | 申请日: | 2020-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622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 发明(设计)人: | 熊晓朝;刘朝辉;熊芳;孙亚轩;丁甲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韶关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雅睿泉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42 | 代理人: | 蔡兴兵 |
| 地址: | 51811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模组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散热模组,包括:底板,底板的第一侧设有容纳槽,容纳槽内填充有冷媒;吸液芯,吸液芯设于容纳槽,吸液芯内设有供冷媒循环流通的通道;盖板,盖板设于底板的第一侧并封闭容纳槽,盖板的第一侧用于与待散热件连接,盖板的第二侧与吸液芯连接,吸液芯吸收盖板的热量,并与所述底板进行热交换;散热柱,散热柱设于底板的第二侧。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模组,通过在底板的容纳槽内设置吸液芯,同时在底板的底部设置散热柱进行换热,有效提高散热模组的传热能力,增强散热模组的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体散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液冷的方式进行降温。但是随着器件向高频、高集成度的方向发展,热流密度越来越大。
在采用液冷的散热方式中,如果只通过改变流体流动的湍流强度来增强换热能力,已逐渐满足不了现有器件的散热需求,散热效率较低。因为当工质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大流量不仅对温度的降低基本没有作用,还会增大流动阻力,消耗泵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模组的新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方式散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模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第一侧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填充有冷媒;吸液芯,所述吸液芯设于所述容纳槽,所述吸液芯内设有供冷媒循环流通的通道;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并封闭所述容纳槽,所述盖板的第一侧用于与待散热件连接,所述盖板的第二侧与所述吸液芯连接,所述吸液芯吸收所述盖板的热量,并与所述底板进行热交换;散热柱,所述散热柱设于所述底板的第二侧。
进一步地,所述吸液芯的外轮廓的形状与所述容纳槽的开口的形状相对应,且所述吸液芯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不超过所述容纳槽的开口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吸液芯为多孔材料件,所述吸液芯内设有多个所述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吸液芯包括:第一芯体,所述第一芯体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所述第一芯体的第一侧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连接;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芯体的第二侧连接;第二芯体,所述第二芯体与所述第一芯体平行且间隔开设置,所述支撑柱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芯体的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芯体的第二侧与所述盖板连接,所述第一芯体、所述支撑柱和所述第二芯体的孔道配合形成所述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柱在所述第一芯体与所述第二芯体之间间隔开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柱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柱在所述底板上间隔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柱的径向尺寸在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上递减。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柱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散热模组还包括:散热池,所述散热池内填充有冷却液,所述散热柱设于所述冷却液。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槽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容纳槽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个所述容纳槽内分别设有所述吸液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在底板的容纳槽内设置吸液芯,同时在底板的底部设置散热柱进行换热,有效提高散模组的传热能力,增强散热模组的散热效率。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模组的剖面分解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韶关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韶关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058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制动的直升机舵机测试装置
- 下一篇:干粉计量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