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封工序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796457.1 | 申请日: | 2020-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423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柯军松;唐伟炜;丁海春;周仪;张竞扬;徐明广;龚凯;吴庆华;徐晓枫;李广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速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3/36 | 分类号: | B29C43/36;B29C43/18;B29C43/58 |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华启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39 | 代理人: | 李韶娟 | 
| 地址: |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塑封 工序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塑封工序模具,包括模具外围主体,所述模具外围主体的下表面两侧分别均嵌装有模具板,且模具板的下表面所在面与模具外围主体的下表面所在面相同,所述模具板的板身设置有多个模腔,所述模具外围主体的上部位置设置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下表面连接有多个调节柱,所述调节柱下端对应贯穿模具外围主体插置在模腔的内部,且调节柱的外表面对应与模腔的内表面相互贴合。本实用新型中,模具板上模腔的深度可以在调节柱的作用下进行调节,从而应对不同封装厚度需求,不需要重新加工模具外围主体和模具板结构,在相同外围封装尺寸下,不同封装厚度公用同一个模具外围主体,可以直接调节完成不同塑封厚度,模具成本降低百分之五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封模具领域,尤其涉及塑封工序模具。
背景技术
塑封是利用压模机将塑封料填充在完成焊线之引线框架上,用以保护金线和芯片,完成塑封封胶作业,树脂转移模塑成型工艺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在半导体行业中广泛使用。RTM是指低粘度树脂在闭合模具中流动、浸润增强材料并固化成形的一种工艺技术,属于复合材料的液体成形或结构液体成形技术范畴。
塑封模具是用于半导体塑封的模具,一般根据塑封的厚度设置有不同的模具板结构,进行不同厚度的塑封作业时,需要置换模具外围主体以及模具板结构,本身使用起来不便,并且会增加模具的使用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塑封工序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塑封工序模具,包括模具外围主体,所述模具外围主体的下表面两侧分别均嵌装有模具板,且模具板的下表面所在面与模具外围主体的下表面所在面相同,所述模具板的板身设置有多个模腔,所述模具外围主体的上部位置设置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下表面连接有多个调节柱,所述调节柱下端对应贯穿模具外围主体插置在模腔的内部,且调节柱的外表面对应与模腔的内表面相互贴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模具外围主体的下表面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嵌装槽,所述模具板的板身对应嵌装在嵌装槽的内部,且模具板的侧表面与嵌装槽的内壁相互贴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模腔在模具板的板身下表面等距设置有多个,且模腔对应贯穿模具板的板身上下表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调节柱在调节板的板身下表面两侧均等距设置有多个,且调节柱的位置及个数与模具板板身上的模腔相互对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模具外围主体上贯穿设置有多个穿入孔,所述调节柱的下端对应通过穿入孔贯穿至嵌装槽的内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调节板对应连接有相应的调节机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模具外围主体设置为上模具框架,且模具外围主体的下表面边侧对应设置有定位机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塑封工序模具中,模具板上模腔的深度可以在调节板上调节柱的作用下进行调节,从而应对不同封装厚度需求,不需要重新加工模具外围主体和模具板结构,实用性较高。
2、本实用新型塑封工序模具中,在相同外围封装尺寸下,不同封装厚度公用同一个模具外围主体,可以直接调节完成不同塑封厚度,模具成本降低百分之五十。
附图说明
图1为塑封工序模具的主视剖面图;
图2为塑封工序模具的仰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速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合肥速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964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