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784331.2 | 申请日: | 2020-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471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崔涛;雷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新宜康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4F40/40 | 分类号: | A24F40/40;A24F40/46;A24F40/10;A24F40/57;A24F40/48;A24F40/50;A61M1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4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雾化 雾化器 电子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芯用于雾化液态或者半液态类工作物质,其包括外壳、第一发热组件和第二发热组件,外壳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外壳的顶部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端口,外壳的侧壁设置有供工作物质进入容纳腔的进油口;第一发热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并围合形成有空腔,第一发热组件用于加热工作物质至第一温度;第二发热组件设置于空腔内,并围合形成有与端口连通的气道,第二发热组件用于加热工作物质至第二温度;其中,第一温度低于工作物质的雾化温度,第二温度高于或等于工作物质的雾化温度。第一发热组件能实现预热作用,使工作物质的传输速度增大,避免第二发热组件干烧,延长了雾化芯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雾化器由雾化芯、气道、电源等组成,工作时,由雾化器把液体或者半液态的工作物质雾化成具有一定功能成分的气凝胶以供使用,即使得工作物质发生状态变化,从液态蒸发成气态,这个过程由雾化芯来实现,雾化芯由发热体、导油基体等组成,发热体通电工作,直接将工作物质从室温加热到汽化温度(即雾化温度),但存在如下问题:1、时常会出现工作物质无法及时抵达发热体处,导致发热体干烧,而产生焦味和其它有害物质,并降低了雾化芯的使用寿命;2、由于温差大,会造成炸油,也就是有颗粒工作物质飞溅,并且冷却后的工作物质颗粒回流到气道内,会造成阻塞气道,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雾化芯,能够避免发热体产生干烧,并能降低炸油几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雾化芯的雾化器以及具有该雾化器的电子雾化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雾化芯,用于雾化液态或者半液态类工作物质,包括外壳、第一发热组件和第二发热组件,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端口,所述外壳的侧壁设置有供所述工作物质进入所述容纳腔的进油口;所述第一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围合形成有空腔,所述第一发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工作物质至第一温度;所述第二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围合形成有与所述端口连通的气道,所述第二发热组件用于加热所述工作物质至第二温度;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低于所述工作物质的雾化温度,所述第二温度高于或等于所述工作物质的雾化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雾化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当第一发热组件工作产生热量时,第一发热组件将所述工作物质加热,以实现预热作用,能降低待导入第二发热组件的工作物质的粘度,使得粘度降低的工作物质的传输速度增大,以便工作物质能够及时抵达第二发热组件附近以被第二发热组件加热雾化,防止第二发热组件内因单位时间内工作物质的量不够而导致干烧,延长了雾化芯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预热作用能减小工作物质的温度与第二温度之间的温差,降低炸油几率,进而避免冷却后的工作物质颗粒回流到气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发热组件包括呈筒状的第一导油绝缘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导油绝缘体的第一发热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发热组件包括呈筒状的第二导油绝缘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导油绝缘体的第二发热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发热元件设置为螺旋状电阻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发热组件电连接有温度控制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雾化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外壳下端的座体组件,所述座体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发热组件以及所述第二发热组件电连接的电极连接部,所述电极连接部的底部设置为电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极连接部的顶部设置为与所述气道连通的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新宜康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新宜康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843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VC软管生产用的牵引装置
- 下一篇:一种蜗壳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