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壳打孔后毛刺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83867.2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47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武占国;代新建;陈敏;李福林;洪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巨江电源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6F3/06 | 分类号: | B26F3/06;B26D7/01 |
代理公司: | 金华大器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45 | 代理人: | 吴添添 |
地址: | 321106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打孔 毛刺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池壳打孔后毛刺处理装置,它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面上设置有传料装置和安装板(2),安装板(2)侧面上设置有限位装置和两个滑轨(3);两个滑轨(3)的顶端部之间设置有升降气缸(4),升降气缸(4)上连接有移动座(5);移动座(5)滑动安装在两个滑轨(3)之间,移动座(5)的顶面上设置有两个通风管(6);每个通风管(6)的底端部均设置有弧形的喷出头(7),每个通风管(6)上均套接有电热套(8)。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具有劳动强度低、去毛刺效果好、结构简单、定位精度高、生产成本低和结构稳定性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壳加工后处理装置,特别是电池壳打孔后毛刺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蓄电池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冲孔机对电池壳体内部进行打孔工作;但这种冲孔方式会在打孔的位置处形成毛刺,所以在打孔完成后还需要对电池壳体的打孔位置处进行去毛刺工作;现有的去毛刺工作一般都是由人工采用去毛刺刀进行去毛刺工作的,但因为电池壳的打孔位置都是在电池壳体内部的,导致人工去毛刺的过程中需要将去毛刺刀伸入电池壳体内部,操作起来较不方便,且去毛刺过程中会在电池壳体内部掉落有教过的废料,需要再去毛刺结束后对电池内部进行清理工作,整体的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效率较低。因此,在现有的电池壳体打孔位置处的去毛刺处理过程中存在着工作效率较低和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壳打孔后毛刺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具有劳动强度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电池壳打孔后毛刺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面上设置有传料装置;传料装置的一侧竖直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侧面的底端部设置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的上方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滑轨;两个滑轨的顶端部之间设置有升降气缸,升降气缸上连接有“L”形的移动座;移动座滑动安装在两个滑轨之间,移动座的顶面上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有的通风管;每个通风管的底端部均设置有弧形的喷出头,每个通风管上均套接有电热套;所述喷出头设置在移动座的底面上。
前述的电池壳打孔后毛刺处理装置中,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框,限位框内设置有移动件;移动件的一端部设置有限位气缸,移动件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限位框的顶面上套接有限位座,限位座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二磁铁;第二磁铁与第一磁铁相互配合,限位座上设置有伸出气缸;伸出气缸上连接有限位件,限位件在传料装置的上方进行移动。
前述的电池壳打孔后毛刺处理装置中,所述限位框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红外定位传感器,红外定位传感器设置在移动件的移动路径上。
前述的电池壳打孔后毛刺处理装置中,所述传料装置包括呈对称设置的传料主动轴和传料从动轴,传料主动轴的一端部安装有传料电机;传料主动轴与传料从动轴之间设置有传料传送带,传料传送带的两侧均设置有挡件。
前述的电池壳打孔后毛刺处理装置中,每个所述电热套上均套接有固定环,每个固定环的顶面上均设置有支撑件;两个支撑件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套在两个通风管之间;固定件上对应每个通风管的位置处均设有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巨江电源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巨江电源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838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