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呼叫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80732.0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241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琼;卞薇;万君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G08B3/10 | 分类号: | G08B3/10;F21V33/00;G09F13/16;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重庆红石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66 | 代理人: | 谭科学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呼叫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呼叫器,包括呼叫器本体,还包括便于将呼叫器本体绑缚于患者手部的绑缚组件;所述绑缚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呼叫器本体两侧的绑缚带、一个所述绑缚带上至少开设有两个通孔,另一个所述绑缚带的端部设置有与通孔相卡合的卡块,当两个所述绑缚带环绕于患者手腕,且卡块与所述通孔相卡合,构成本装置固定于患者手部;还包括设置于呼叫器本体上用于供电的电源模块。该便携式呼叫器,通过绑缚带、通孔和卡块的配合使用,可便于将本装置环绕固定于患者手腕部,以达到患者随时随地可与医护人员进行联系的目的,解决了传统呼叫器,必须患者位于病床旁才可与医护人员进行联系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呼叫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常用的呼叫器,为病床周边所安装的呼叫器,其不便于患者随身携带,可移动性差,一般情况下无法第一时间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实用面窄,实时性较差。
针对上述情况,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呼叫器对于目前医疗领域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呼叫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传统呼叫器不便于携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便携式呼叫器,包括呼叫器本体,还包括便于将呼叫器本体绑缚于患者手部的绑缚组件和便于发现患者的光亮结构;
所述绑缚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呼叫器本体两侧的绑缚带、一个所述绑缚带上至少开设有两个通孔,另一个所述绑缚带的端部设置有与通孔相卡合的卡块,当两个所述绑缚带环绕于患者手腕,且卡块与所述通孔相卡合,构成本装置固定于患者手部;
所述光亮结构包括设置于呼叫器本体上用于供电的电源模块和设置在呼叫器本体上的LED照明灯及刷涂在呼叫器本体表面的反光漆。
进一步,所述呼叫器本体为内部中空结构的壳体,所述呼叫器本体内部设置有微处理器。
进一步,所述呼叫器本体的表面设置有控制按钮和信号发射模块。
进一步,所述呼叫器本体的两侧开设有便于对呼叫器本体内部进行散热的散热孔。
进一步,所述卡块为一中部贯穿的板体,所述卡块的内侧铰接设置有可与通孔相卡合的卡针。
进一步,所述电源模块为开设于呼叫器本体后侧便于装填锂电池的锂电池仓,所述呼叫器本体的后侧通过铰接设置有用于对锂电池仓进行封盖的盖体。
进一步,所述电源模块为设置于呼叫器本体后侧的无线充电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便携式呼叫器,通过绑缚带、通孔和卡块的配合使用,可便于将本装置环绕固定于患者手腕部,以达到患者随时随地可与医护人员进行联系的目的,解决了传统呼叫器,必须患者位于病床旁才可与医护人员进行联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夜间时,患者可打开LED照明灯进行光亮照明,而通过反光漆,也可便于在夜间发现患者,进一步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第一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第二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第三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呼叫器本体局部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807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道式RFID批量识别设备
- 下一篇:一种信号传输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