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介入医疗器械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761942.5 | 申请日: | 2020-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11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哲;陈哲;刘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湘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F2/90 | 分类号: | A61F2/90;A61F2/95;A61M3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入 医疗器械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介入医疗器械,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一侧活动连接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内固定安装有介入器械,所述介入器械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环,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介入器械之间设有均匀分布的药物粉末,所述介入器械中部为流通部,所述介入器械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中部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固定连接固定环;通过设置在介入器械两侧的支撑部,有利于将病人的食管撑开,使病人的食道畅通,通过设置的固定环将支撑部固定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有利于提高装置的实用性,减少治疗费用,降低病人的痛苦,有利于提高装置的使用时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介入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治疗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目前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
现有的介入医疗器械大多都需要进行手术植入,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延缓了病人的康复过程,且手术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后续治疗也带来了较为昂贵的费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介入医疗器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介入医疗器械,有利于减少病人的痛苦,不用使用手术治疗,直接吞服,有利于提高装置的实用性,提高装置的使用时效,将至治疗费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介入医疗器械,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一侧活动连接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内固定安装有介入器械,所述介入器械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环,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介入器械之间设有均匀分布的药物粉末,所述介入器械中部为流通部,所述介入器械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中部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固定连接固定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介入器械内贯穿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外侧固定安装有内管体,所述内管体外侧固定安装有金属网,所述金属网外侧固定安装有外管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固定环均为明胶,且其为食用级药用明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金属网为合金材质,且其为镍钛记忆合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管体、外管体为薄膜,且其为硅橡胶薄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管体、外管体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且通孔内径为0.2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在介入器械两侧的支撑部,有利于将病人的食管撑开,使病人的食道畅通,通过设置的固定环将支撑部固定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有利于提高装置的实用性,减少治疗费用,降低病人的痛苦,有利于提高装置的使用时效;
2、通过设置在介入器械内的通槽,有利于提高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的内管体与外管体,有利于提高装置的实用性,便于弯曲,通过设置的金属网,有利于防止介入器械折叠,有利于提高装置的使用时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介入器械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介入器械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湘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昆山湘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619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工血管支架
- 下一篇:一种挤塑机的物料搅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