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施工用震动棒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740989.3 | 申请日: | 2020-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377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 发明(设计)人: | 张沙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G21/08 | 分类号: | E04G21/08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01 | 代理人: | 李光 |
| 地址: | 110168 辽宁省沈阳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施工 震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施工用震动棒,包括震动棒主体,所述震动棒主体的外侧套接有固定套,固定套的一侧插接有把手块,固定套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件,移动件的前端面安装有螺纹杆,螺纹杆的前端面固定安装有手柄,移动件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一号连接杆,一号连接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二号连接杆,其中一个二号连接杆外表面的轴心处设有卡块,把手块的内部对称安装有两个齿轮,齿轮的前端面安装有凸型轮,凸型轮的一侧安装有滚轮,滚轮的后端面安装有条形插杆。该新型的施工用震动棒,便于使用,可根据需要调整固定套和把手块的位置,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且便于拆卸,提高了该装置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用震动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的施工用震动棒。
背景技术
震动棒是工程建设中使用的一种机具,能够使混凝土密实结合,消除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等现象,提高强度,震动棒按照传递振动的方法、动力来源、振动频率进行划分,用混凝土拌合机拌和好的混凝土浇筑构件时,必须排除其中气泡,使用震动棒进行捣固,可以使混凝土密实结合,消除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等现象,以提高其强度,保证混凝土构件的质量,但是现有的施工用震动棒存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把手支撑,故使用者手持该装置时稳定性较差,易脱落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施工用震动棒,解决了现有的施工用震动棒存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把手支撑,故使用者手持该装置时稳定性较差,易脱落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施工用震动棒,包括震动棒主体,所述震动棒主体的外侧套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一侧插接有把手块,所述固定套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移动件,所述移动件的前端面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前端面固定安装有手柄,所述移动件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一号连接杆,所述一号连接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二号连接杆,其中一个所述二号连接杆外表面的轴心处设有卡块,所述把手块的内部对称安装有两个齿轮,所述齿轮的前端面安装有凸型轮,所述凸型轮的一侧安装有滚轮,所述滚轮的后端面安装有条形插杆,所述条形插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外侧设置有滑槽,所述条形插杆一端的外侧设置有限位插槽;所述螺纹杆与固定套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与移动件通过滚子轴承连接,所述移动件与一号连接杆通过一号定位轴连接,所述一号连接杆与二号连接杆通过二号定位轴连接,两个所述二号连接杆通过三号定位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二号连接杆与卡块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二号连接杆与卡块通过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凸型轮与齿轮为一体化结构,其中一个所述齿轮的另一侧安装有微型电机,且微型电机与齿轮通过联轴器连接,两个所述齿轮啮合。
优选的,所述凸型轮的轴心处固定安装有旋转轴,且旋转轴卡入至齿轮的轴心处,且旋转轴与把手块通过滚子轴承连接。
优选的,所述滚轮与条形插杆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滚轮与条形插杆通过短轴连接,所述条形插杆与滑块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滑块卡入至滑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限位插槽的内部设有橡胶密封条,且橡胶密封条与限位插槽通过接枝胶连接,且橡胶密封条的外表面设有防滑颗粒。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施工用震动棒。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新型的施工用震动棒,通过螺纹杆的移动带动了移动件的前移,进而带动了一号连接杆和二号连接杆的旋转,当卡块的外表面与另一个二号连接杆的外表面接触时,对二号连接杆的旋转起到限位作用,此时通过二号连接杆的作用可夹紧震动棒主体,便于固定套与震动棒主体的固定连接,可根据需要调整固定套所在位置,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409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