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建筑能源物联网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701683.7 | 申请日: | 2020-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02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坦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鹿卢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朱学绘 |
| 地址: | 201800 上海市嘉定***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建筑 能源 联网 设备 | ||
一种智能建筑能源物联网设备,包括蓄电池组、逆变器、控制系统、多个水流发电机及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还具有控制电路,多个水流发电机安装在水管道内,水流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分别两个为一组,每组水流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各配套一路控制电路;多个水流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中,每组两个水流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的电源输出端和相应一路控制电路的控制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多组水流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的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分别电性并联,并和蓄电池组分别电性连接。本新型利用了低水流、低风力、低光照时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并实现了水流串联发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建筑能源物联网设备。
背景技术
风能、太阳能由于节能环保越来越多的得到了广泛推广,目前在建筑相关区域也有应用。现有的建筑应用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方式,一般是将太阳能电池板受光照产生的电能,及风力发电机受风力作用产生的电能经蓄电池组储存,蓄电池组具有一定容量及电压后,控制系统断开市电、蓄电池组经电源逆变器为建筑屋内用电设备供电。上述方式存在以一个问题就是,受到环境影响,太阳光照度不可能随时都是较高强度,风力也不可能一直是较大风力,也就是两者发出的电能电压忽高忽低,蓄电池组充电电压一般都是基于发电机的额定发电电压,这样,当风力较小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光照过小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电能,因电压过低就无法为蓄电组组充电,也就是风能及太阳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还有就是,现有的建筑不能对自来水流水产生的水力进行利用,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建筑利用风能及太阳能中,因技术所限,存在无法有效利用低光照、低风力时产生的电能,以及无法有效利用室内自来水管道产生的电能,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具有多个串联安装在自来水管道内的水流发电机,充分利用自来水流动产生的电能,将每两个太阳能板、每两个风力发电机、每两个水流发电机为一组,在相关电路作用下,当发电机电压低于一定时,两个发电机组成串联为蓄电池组充电,电压高于一定时,两个发电机组成并联为蓄电池组充电,由此实现不但有效利用了低水流、低风力、低光照时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并实现了水流串联发电、提高了发电效率的一种智能建筑能源物联网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建筑能源物联网设备,包括蓄电池组、逆变器、控制系统、多个水流发电机及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多个太阳能板及风力发电机分别安装在建筑物附近,蓄电池组电源输出端和逆变器的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逆变器的电源输出端、市电交流电源和控制系统的两路控制电源输入端分别电性连接,控制系统的电源输出端和室内用电总电源开关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控制电路,多个水流发电机的间隔距离安装在建筑物自来水管道内,水流发电机的外径小于管道的内径;所述控制电路有多路,水流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分别两个为一组,每组水流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各配套一路控制电路;所述每路控制电路包括可调电阻、NPN三极管、继电器和二极管,控制电路安装在电气控制箱内;所述多个水流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中,每组两个水流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的电源输出端和相应一路控制电路的控制电源输入端电性连接,多组水流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的控制电路电源输出端分别电性并联,并和蓄电池组分别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每路控制电路中,可调电阻一端和第一只继电器正极电源输入端、第二只继电器正极电源输入端及第二个控制电源输入端、第一只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一只继电器常闭触点端和第二只继电器第一个控制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二只继电器第三个常开触点端和第二只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一只继电器控制电源输入端和第二只NPN三极管发射极、第二只继电器第三个控制电源输入端连接,可调电阻另一端和第一只NPN三极管基极连接,第一只NPN三极管集电极和第二只NPN三极管集电极、第一只继电器及第二只继电器负极电源输入端连接,第一只NPN三极管发射极和第二只NPN三极管基极连接,第二只继电器第一个常闭触点端及第二个常开触点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鹿卢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鹿卢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016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