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及空调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701138.8 | 申请日: | 2020-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167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锐锋;彭光前;孙伟佳;王喜成;车雯;杨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5B43/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时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38 | 代理人: | 刁益帆 |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空气 源热泵 系统 空调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及空调,所述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内机电辅热、室内风机、压缩机、储液罐、四通换向阀、膨胀阀、外机换热器和室外风机;其中,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口与室内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第二端口与外机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分别与压缩机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通;外机换热器的出口端与储液罐的进液管连通,且在所述外机换热器和所述储液罐的进液管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置有膨胀阀;储液罐的出液管与室内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本实用新型的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实现换热器的高效利用,并解决现有空调制冷、制热工况下整机系统所需制冷剂量不匹配的问题,实现空调的高效、节能运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具体为一种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热泵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换热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热泵空调能效的高低,大量的研究表明,换热器管内侧冷媒的流态及流量是影响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关键因素。
制冷时,进入内机换热器的冷媒为气液两相态,液态冷媒吸热过程存在相变潜热,所以吸热量大,而气态冷媒因不存在相变潜热,所以吸热量极少;气态冷媒的换热效率较低,如果气态冷媒占比过大(如:膨胀阀开度偏小、毛细管选型过长、系统焊堵、整机漏氟等)将导致内机换热器整体换热效率的降低;因此,若能提升换热器内部液态冷媒的占比,将改善管内侧的换热效率,提升换热量,对整机的运行节能起到正向作用。
制热时,蒸发侧压力降低,冷媒的比容增大,因常用的压缩机多为容积式(如:转子压缩机;活塞压缩机等),运行频率固定时,单位时间内排出的冷媒有效体积是固定的,所以制热时,系统内实际的冷媒质量流量需求较之制冷时降低;但当前空调系统是通过制冷工况来确定冷媒灌注量,导致制热时系统内的冷媒循环量偏多,压缩机功耗偏大。如能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减少制热时系统内的冷媒质量流量,将可以降低系统循环负荷,减少压缩机耗功,起到运行节能的作用。
为了改进现有换热器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所述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实现换热器的高效利用,并解决现有空调制冷、制热工况下整机系统所需制冷剂量不匹配的问题,实现空调的高效、节能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内机和外机,其中,
所述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内机电辅热以及室内风机;
所述外机包括压缩机、储液罐、四通换向阀、膨胀阀、外机换热器以及室外风机,其中,
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第二端口与所述外机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分别与压缩机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通,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口之间的连通管道之间设置有大截止阀;
所述外机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储液罐的进液管连通,且在所述外机换热器和所述储液罐的进液管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置有膨胀阀;所述膨胀阀的进口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出口端与储液罐的进液管连通;
所述储液罐的出液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端与所述储液罐的出液管之间的连通管道上设置有小截止阀。
优选的,所述储液罐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均设置在所述储液罐的下端,且均与所述储液罐的内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储液罐的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分别设置在所述储液罐的上端和下端,且分别与所述储液罐的内腔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011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