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物理接触式流体顶杆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685390.4 | 申请日: | 2020-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45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 发明(设计)人: | 尤根·海瑞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B23/00 | 分类号: | B23B23/00;B23B5/06;B23Q1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夏晓杰 |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理 接触 流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物理接触式流体顶杆,包括本体和支撑头,本体内设置注油腔,其一端设置与设备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另一端设置与注油腔连通的安装孔,支撑头密封安装于安装孔内,且一端突出于本体,支撑头轴向设置至少一根贯穿的喷油管。本实用新型采用非物理接触式流体顶杆替换锥形顶杆作为工件的支撑件,使得支撑件与工件之间为非接触式连接,同时通过润滑油起到支撑和润滑的作用,使得零件加工时更加平稳,表面粗糙度更好。将工件与支撑头之间的直径差设置在5‑10丝,保证支撑头与工件之间的压力,方便注油腔内压力的形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物理接触式流体顶杆。
背景技术
阀套作为汽车用的精密部件,其通过棒料逐个进行加工,在对棒料外壁车削时,需要将棒料告诉旋转,但由于棒料的离心力,会带动棒料的加工端也产生晃动,这样会影响外壁的加工精度,无法满足工件的精度需求。现有的技术通过棒料的一端插入锥形顶杆,利用锥形顶杆支撑棒料的一端;棒料在旋转时,带动锥形顶杆同步转动。但是,锥形顶杆与棒料之间仍然为硬接触,因此,必可避免的产生相对摩擦,进而破坏阀套端部的加工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公开了一种非物理接触式流体顶杆,包括本体和支撑头,所述本体内设置注油腔,其一端设置与设备固定连接的固定部,另一端设置与所述注油腔连通的安装孔,所述支撑头密封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一端突出于所述本体,所述支撑头轴向设置至少一根贯穿的喷油管。
进一步地,所述喷油管周向等间距设置至少两根。
进一步地,所述喷油管包括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与所述第二导流管连接,且连接处内侧设置斜边,所述第一导流管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导流管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的端部设置定位槽,其侧壁上设置固定孔。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头的直径与工件直径的差小于10丝且大于5丝。
一种使用流体顶杆加工工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流体顶杆的支撑头插入工件的内孔中,通过流体顶杆喷出润滑油,另一端夹紧棒料,并且带动棒料旋转;
S2,车削刀给进,对棒料外壁进行加工;
S3,完成后,将加工部分切除,重复上述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顶杆喷出的油压为70-90帕。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头的直径与工件直径的差小于10丝且大于5丝。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非物理接触式流体顶杆替换锥形顶杆作为工件的支撑件,使得支撑件与工件之间为非接触式连接,同时通过润滑油起到支撑和润滑的作用,使得零件加工时更加平稳,表面粗糙度更好。将工件与支撑头之间的直径差设置在5-10丝,保证支撑头与工件之间的压力,方便注油腔内压力的形成。
附图说明
图1为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非物理接触式流体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非物理接触式流体顶杆的使用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本体,2、支撑头,11、注油腔,12、固定部,21、喷油管,121、定位槽,122、固定孔,211、第一导油管,212、第二导油管,8、棒料,9、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未经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853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