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的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81448.8 | 申请日: | 202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85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付强;贺敬航;张肃;战俊彤;赫立群;段锦;姜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4/00 | 分类号: | G01J4/00;G01J4/04;G01N21/21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06 | 代理人: | 李晓莉;王丽莉 |
地址: |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卫星***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环境 偏振光 传输 特性 测量 装置 | ||
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的测量装置,属于偏振传输探测技术领域,包括光源、光束整形透镜、滤光片、线偏振片、1/4波片、玻璃水槽、能量分光棱镜、偏振分光棱镜、光电探测器Ⅰ、光功率计以及光电探测器Ⅱ,所述光源、光束整形透镜、滤光片、线偏振片、1/4波片、玻璃水槽、能量分光棱镜、偏振分光棱镜以及光电探测器Ⅰ依次同光轴布置;所述光功率计设置在分光棱镜的反射方向上;所述光电探测器Ⅱ设置在偏振分光棱镜的反射方向上。本实用新型测试圆偏振光与线偏振光等固定特殊初始状态的偏振光,经过不同水下环境传输后的偏振、能量,分析并得到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有利于提升水下目标探测识别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偏振传输探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光学技术的发展,水下光学探测应用越来越广泛。光在水下环境传输产生杂散光,对光学强度成像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光学成像性能和图像对比度。利用入射偏振光在水下传输过程中偏振特性的变化规律,能够分离场景中的目标信息光和背景散射光,提高成像图像对比度和清晰度,提升水下目标探测识别概率。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的规律尚不能完全掌握,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的测量装置,测试圆偏振光与线偏振光等固定特殊初始状态的偏振光,经过不同水下环境传输后的偏振、能量,分析并得到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有利于提升水下目标探测识别性能。
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的测量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光源、光束整形透镜、滤光片、线偏振片、1/4波片、玻璃水槽、能量分光棱镜、偏振分光棱镜、光电探测器Ⅰ、光功率计以及光电探测器Ⅱ,所述光源、光束整形透镜、滤光片、线偏振片、1/4波片、玻璃水槽、能量分光棱镜、偏振分光棱镜以及光电探测器Ⅰ依次同光轴布置;所述光功率计设置在能量分光棱镜的反射方向上;所述光电探测器Ⅱ设置在偏振分光棱镜的反射方向上。
所述光源出射的激光波长为450nm~600nm,光斑直径为1mm~5cm。
所述光源产生的光束可以是高斯光束或平顶光束。
所述玻璃水槽内部添加牛奶、人工海盐以及纯净水。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的测量装置,用不同光源和光学器件搭配产生圆偏光和线偏光,经过水槽的海水介质作用后的出射光经分光系统后,由光功率计和光电探测系统接收出射光的能量和偏振态,避免了实地测量遇到的各种不可控因素,操作简单可行,并且节约了80%以上的测量成本。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偏振光的产生与测试具有较高置信度,精度误差小于1%;利用牛奶和人工海盐模拟不同的自然水体,模拟自然水体的光学特性相似度在90%以上,使得传输特性模拟更加真实。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的测量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光源、2-光束整形透镜、3-滤光片、4-线偏振片、5-1/4波片、6- 玻璃水槽、7-能量分光棱镜、8-偏振分光棱镜、9-光电探测器Ⅰ、10-光功率计、 11-光电探测器Ⅱ。
具体实施方式
水下环境偏振光传输特性的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光源1、光束整形透镜2、滤光片3、线偏振片4、1/4波片5、玻璃水槽6、能量分光棱镜7、偏振分光棱镜8、光电探测器9、光功率计10、光电探测器11。各个器件摆放的位置关系如下:光源1、光束整形透镜2、滤光片3、线偏振片4、1/4波片5、玻璃水槽6、能量分光棱镜7、偏振分光棱镜8、光电探测器9同轴依次排列,光功率计10放在能量分光棱镜7的反射方向上;光电探测器11放在偏振分光棱镜8的反射方向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理工大学,未经长春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8144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