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孔插座检测线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676373.4 | 申请日: | 2020-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173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 发明(设计)人: | 黄宇兰;林红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晟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1 | 分类号: | G01R31/01;G01R31/69;G01R31/5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王庆凯 |
| 地址: | 516008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座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孔插座检测线,包括机架、拨料机构、通断检测机构和复位检测机构,机架顶部设置有台板,台板上设有传输通道,传输通道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块倒‘L’型导向槽板,且在传输通道内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拨料机构设置在台板的顶面,通断检测机构包括上通断组件和下通断组件,上通断组件设置在台板顶面,下通断组件设置在台板底面,并通过第一开口相互配合,所述复位检测机构设置在台板底面,并与第二开口配合。本实用新型采用对称设置的倒‘L’型导向槽板,卡住插座的面板,从而使插座在检测时,不会被顶出传送通道,以此使检测线的结构简单合理;同时采用自动检测线代替人工检测,可提高检测效率及检测的精准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座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孔插座检测线。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日常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东西开始电气化,作为电力供应的终端之一,插座也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而现在大多数的家用插座都是直接将插孔暴露在外部,这种暴露的插孔对家里的儿童可能会有触电的风险,为了使小孩不容易接触插座插孔而触电,则有了带保护门的插座的出现,这种插座内部有弹性伸缩而启闭插孔的保护门,由于保护门一般状态下是挡住插孔的,这样可避免儿童接触到插孔,提高安全性能。
而在生产制造此类插座时,需要对插座进行全面的检测,如插座回路的检测和保护门的弹性复位检测,现有对插座进行检测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采用人工检测,而人工检测的劳动强度大,且检测的效率低,同时检测精准度偏低;其二是采用设备进行检测,但此类检测设备的部件繁多,在对插座进行传送检测时,需采用下压装置对插座进行压固后,才能进行检测,从而造成设备的结构复杂繁琐,因此,需对现有检测设备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能提高检测效率及精准度的三孔插座检测线。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三孔插座检测线,包括机架、拨料机构、通断检测机构和复位检测机构,所述机架顶部设置有台板,所述台板上设有传输通道,所述传输通道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块导向槽板,所述导向槽板为倒‘L’型,且在传输通道内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拨料机构设置在台板的顶面,并设置在传输通道一侧,且设于传输通道传输方向的起始端,所述通断检测机构包括上通断组件和下通断组件,所述上通断组件设置在台板顶面,下通断组件设置在台板底面,并通过第一开口相互配合,所述复位检测机构设置在台板底面,并与第二开口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拨料机构包括固定支架、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拨料板,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台板顶面,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固定支架上,所述第二气缸与第一气缸连接,所述拨料板与第二气缸连接,并设于传输通道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通断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三气缸和第一测试针,第一固定座设置在台板顶面,所述第三气缸设置在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一测试针通过固定板与第三气缸连接,并设于第一开口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通断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座、第四气缸和插片,所述第二固定座设置在台板底面,所述第四气缸设置在第二固定座上,所述插片通过插头座与第四气缸连接,并设置在第一开口下方,且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测试针相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检测机构包括第三固定座、第五气缸、第二测试针和U型光电开关,所述第三固定座设置在台板底面,所述第五气缸设置在第三固定座上,所述第二测试针和U型光电开关通过连接板与第五气缸连接,且第二测试针设置在第二开口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台板上,并设于传输通道传输方向的起始端,且设于拨料机构的对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晟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晟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763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