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检验生肉是否变质的简便智能标签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67920.2 | 申请日: | 202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185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赵江华;邓宇;王太平;刘圣杰;徐云瀚;林锡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44329 | 代理人: | 余胜茂 |
地址: | 51006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验 生肉 是否 变质 简便 智能 标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检验生肉是否变质的简便智能标签,包括透明板、微针和显色试剂,微针为生物性可溶材料;显色试剂填充于微针内;当微针刺入生肉后,微针逐渐溶解而释放微针内的显色试剂,使试剂与生肉接触;当生肉变质后,生肉所产生的微生物与显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通过透明板可以观察到颜色的变化。如果肉质发生变质,生肉所产生的微生物与显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此时通过肉眼可以透过透明板观察到颜色发生变化;如果肉质没有变质,则通过肉眼观察到颜色没有发生变化,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简单、方便和快捷的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标签,尤其是指一种检验生肉是否变质的简便智能标签。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如何对食品是否变质进行检测越来越重要。当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色谱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和监测法等。这些技术由多道检测工序组成,可以有效检测食品中含有的各类物质,通过与食品安全标准比较,以定性、定量判断食品的安全性。虽然这些技术都已相当成熟,检测的精度也非常高,但是这种检测使用的设备复杂、耗时长,无法快速获得检验结果,并且只能是阶段性地进行检测,无法实时对生肉是否变质进行实时的精确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简单、方便和快捷的检验生肉是否变质的简便智能标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一种检验生肉是否变质的简便智能标签,包括透明板、微针和显色试剂,所述微针为生物性可溶材料,且微针为空腔结构;所述显色试剂填充于微针内;当微针刺入生肉后,微针逐渐溶解而释放微针内的显色试剂,使试剂与生肉接触;当生肉变质后,生肉所产生的微生物与显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通过透明板可以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标签还包括用于检测显色试剂是否变色的识别传感装置,所述识别传感装置包括壳体,用于检测显色试剂是否发生颜色变化的CCD传感器,用于将CCD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到后台的wifi模块,以及用于控制CCD传感器和wifi模块的工作状态的控制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识别传感装置包括壳体,用于检测显色试剂是否发生颜色变化的摄像头,用于将摄像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无线传输到后台的wifi模块,以及用于控制CCD传感器和wifi模块的工作状态的控制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透明板为硅胶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显色试剂为聚羟基烷酸酯(PHA)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生肉所产生的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当标签与生肉贴合的过程中,微针的针尖刺透生肉表面而进入生肉中,使微针被包裹,然后可溶性微针逐渐溶解而释放微针内部的显色试剂,使显色试剂与生肉接触。如果肉质发生变质,生肉所产生的微生物与显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此时通过肉眼可以透过透明板观察到颜色发生变化;如果肉质没有变质,则通过肉眼观察到颜色没有发生变化,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简单、方便和快捷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通过CCD传感器对显色试剂是否产生颜色变化进行监测。当CCD传感器检测到显色试剂的颜色变化时,CCD传感器将数据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通过WiFi模块传输给后台,从而实现对肉质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当只需通过肉眼进行观察时,则无需使用识别传感装置;在检测完成后,识别传感装置可以被回收并重复利用,利用率高,使用成本低,绿色环保。
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把摄像头放在多个可检测和识别显色试剂是否发生颜色变化的位置,可以同时对多个生肉的显色试剂是否发生颜色变化进行识别,并把检测到的数据通过wifi模块发送到后台,实现实时监控多个单位的状态监控,监控范围广,使用方便和效率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679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