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吊放平板类工件时防冲击的机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58385.4 | 申请日: | 202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767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缪玉鸿;唐飞;汪玉;李翔;廖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7/00 | 分类号: | B66F7/00;B66F7/28;F16F15/023 |
代理公司: | 成都泰合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1 | 代理人: | 孙恩源 |
地址: | 643001 四川省自***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平板 工件 冲击 机械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冲击的机械装置,公开了一种用于吊放平板类工件时防冲击的机械装置,配合转运台架使用,以确保高精度传输平台的精度,提高使用寿命。所述机械装置包括位于地基上的传输平台,还包括位于所述地基上的缓冲升降装置,缓冲升降装置的支承台面可在高于和低于传输平台的传输平面的范围内升降。缓冲升降装置包括安装架和支承的安装架上的一对缓冲油缸,缓冲油缸的活动端连接支撑梁底座,支撑梁底座上安装减震器,减震器上安装支撑梁,支撑梁上安装有与定位油缸相连接的定位挡板。本实用新型具有防冲击结构,支撑稳定,对工件和传输平台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适配多种规格的工件,并利于实现自动控制,有助于提高转运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冲击的机械装置,尤其是一种在转运吊放较重的平板类工件时使用的防冲击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型工件的传送基本上都采用滚筒链条传送或轨道吊运传送,而在转运过程中基本都不涉及到工件对设备本身的损害和冲击。
蛇形管管屏长约8米、宽约3.5米,重约8吨,为平面类大型工件,其结构形状及其制作流程的特殊性决定了用于这类工件的自动焊接生产线需要定位精确、稳定可靠的工件传输装置。自动焊接生产线目前已有高精度的传输平台,所述平台包括轨道和可在轨道上携带工件运行的至少两个平行布置的转运台架,转运台架的上端为垂直于轨道方向布置的横梁,横梁的两端下方设有与轨道配合的可控行走机构,在两个或更多个转运台架的横梁上搁放工件,工作随转运台架在轨道上的运行而被转移到相应的工位。
目前在蛇形管屏制造作业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行车直接吊放到转运台架上,预先在转运台架的横梁上放置垫木以防管屏吊放冲击。此方法应用于高精度的传输平台时存在以下问题:1、高精度传输平台虽然设计有横梁,但长期受管屏冲击极易造成横梁的变形,造成设备精度下降;2、高精度传输平台两侧配有高精度精密齿轮齿条传动机构,长期的冲击抖动也会造成对精密传动机构的损害;3、对吊运行车要求高,如遇异常情况工件坠落极易造成设备损坏;4、吊运过程中摆放位置极易偏差,造成反复挪位摆放,使设备整体效率变低。因此,蛇形管屏利用行车吊运平缓送达传输送平台,是确保设备安全及运行质量的关键。
目前这一关键环节的运行缺乏配套的机械保护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保护传输平台,避免其精度下降或机构损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吊放平板类工件时防冲击的机械装置,配合转运台架使用,以确保高精度传输平台的精度,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吊放平板类工件时防冲击的机械装置,包括位于地基上的传输平台,还包括位于所述地基上的缓冲升降装置,缓冲升降装置的支承台面可在高于和低于传输平台的传输平面的范围内升降。所称的传输平面,指传输平台用于支承工件的支承平面,该平面在传输平台上作为缓冲升降装置升降的参照高度,当进行吊放时,先调节缓冲升降装置至支承台面高于传输平面的位置,利用高于传输平面的支承台面承接工件,由缓冲升降装置承受冲击并缓冲冲击,再调节缓冲升降装置,逐渐下降支承台面高度,当支承台面与传输平面平齐时,由缓冲升降装置和传输平台的传输平面共同支撑工件,继续下降支承台面高度,当支承台面低于传输平面时,仅由传输平台的传输平面支撑工件,既实现了工件的平稳转移又避免了传输平台上较为精密的传动装置受到损害,保障了整个生产线的平稳运行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地基上铺设有轨道,轨道上安装有沿轨道运行的至少两个转运台架以形成所述的传输平面,由至少两个所述缓冲升降装置形成所述的支承台面,相邻的两个缓冲升降装置之间的间距允许停靠一个转运台架。如此,可以让传输平台上的缓冲升降装置和转运台架交叉布置,使其由支承台面到传输平面的工件转移过程更加平稳。
所述缓冲升降装置的地基高度低于所述轨道的高度,方便布置升降机构,给实现支承台面低于传输平面留下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583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热锅炉的柔性管板与中心管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废热锅炉的柔性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