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震地下流体气汞前兆监测储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53304.1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862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赵影;黄仁桂;查小惠;鲍志诚;谢斌;宁洪涛;周红艳;郭雨帆;王良俊;万泉生;罗桂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影 |
主分类号: | F17B1/26 | 分类号: | F17B1/26;F17B1/02;F17B1/12;F17C13/02;F17C13/04;G01N1/24 |
代理公司: | 南昌合达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42 | 代理人: | 张静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 地下 流体 前兆 监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震地下流体气汞前兆监测储气装置,包括壳体、固定安装于壳体内的气囊和与气囊连通的进气管、泄气管和采样管,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所述进气管可与脱气装置连接,所述泄气管上设置有半透阀。本实用新型针对地震动水位观测井及地震气汞测量仪所采气样的时效性,采用了可与自然吸气鼓泡脱气装置配合的储气装置,该储气装置可满足地震气汞测量仪主动、定时、定量采样需求,维持地震地下流体气汞监测系统内气压的动态平衡,保证被测气汞及时置换和地震地下流体气汞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而提升地震气汞监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震地下流体化学量前兆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地震地下流体气汞前兆监测储气装置。
背景技术
汞是地震地下流体化学量前兆监测中的重要测项之一,其在地震监测及预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地震气汞观测系统中,脱气、储气等井口装置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被观测量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井口条件的不同,地震气汞观测系统会采用不同的脱气装置和储气装置,其中静水位井口一般采用浮动罩式集气装置,而动水位井口较多采用溅落式脱气集气装置。然而,通过近年的使用发现,动水位井口采用的溅落式脱气集气装置不仅脱气效率不高,脱出气体的汞测值非常低,而且该装置容积较大,气体交换慢,新脱出的气体容易被原来的气体混合稀释,导致不能快速如实地反映地下水中的气体变化。
为提升地震动水位观测井脱气效率,地震监测技术人员设计了自然吸气鼓泡脱气装置 (以下简称“脱气装置”),该装置具有体积小、主动脱气、脱气效率高、脱气稳定等优点,可配合被动式采样的地震地下水化学量观测仪器开展长期稳定监测。然而,目前地震在网监测的地震气汞观测仪器(ATG-6138M型痕量汞在线自动分析仪、RG-BQZ型数字化智能测汞仪等)均采用整点主动采样方式工作,导致自然吸气鼓泡脱气装置无法直接与此类仪器组成观测系统以开展地震气汞观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配合提升地震气汞观测效率的地震地下流体气汞前兆监测储气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震地下流体气汞前兆监测储气装置,包括壳体、固定安装于壳体内的气囊和与气囊连通的进气管、泄气管和采样管,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所述进气管可与脱气装置连接,所述泄气管上设置有半透阀。
更优的,所述进气管、采样管和泄气管可分别延伸至气囊内的底部、中部和顶部。
更优的,还包括安装于壳体上的进气流量计和泄气流量计,所述进气流量计可通过软管与进气管连通,所述泄气流量计可通过软管与泄气管连通。
更优的,所述泄气流量计与半透阀制成一体。
更优的,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连接柱,所述气囊可通过连接柱固定安装于壳体内,所述进气管、采样管和泄气管的一端可贯穿连接柱而另一端可贯穿壳体。
更优的,所述壳体、进气管、泄气管和采样管采用亚克力材质,所述进气管、泄气管和采样管与壳体采用亚克力胶水粘合。
更优的,所述脱气装置采用自然吸气鼓泡脱气装置,所述自然吸气鼓泡脱气装置包括脱气罐、与脱气罐连通的进水管和与进水管连通的空气进入管,所述脱气罐上设置有泄流口,所述进气管可与脱气罐连通。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针对地震动水位观测井及地震气汞测量仪所采气样的时效性,采用了可与自然吸气鼓泡脱气装置配合的储气装置,该储气装置可满足地震气汞测量仪主动、定时、定量采样需求,维持地震地下流体气汞监测系统内气压的动态平衡,保证被测气汞及时置换和地震地下流体气汞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而提升地震气汞监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地震地下流体气汞前兆监测储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影,未经赵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533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