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绕丝眼镜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42011.3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652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蔡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珍视瞳贸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C5/14 | 分类号: | G02C5/14;G02C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眼镜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新型绕丝眼镜机构,包括:下金属丝;上金属丝,与下金属丝形成镜框,其中上金属丝的一端一体成型有连接框架,下金属丝的一端转动设置在连接框架的一端中;镜腿金属丝,其一端转动设置在连接框架的另一端中;其中,下金属丝的一端设有呈螺旋环状的第一连接环,第一连接环转动设置在连接框架的一端中,镜腿金属丝的一端设有呈螺旋环状的第二连接环,第二连接环转动设置在连接框架的另一端中。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新型绕丝眼镜机构的桩头、镜框与镜脚之间的连接无需焊点,可有效的减少生产的工序,降低成本,且不会轻易断掉,增大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绕丝眼镜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尤其是一些贴身私人用品要求越来越高,例如眼镜,眼镜是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而制作的简单光学器件,由镜片和镜架组成。矫正视力用的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老花眼镜以及散光眼镜四种。从镜片的功能上讲,它具有调节进入眼睛之光量,增加视力,保护眼睛安全和临床治疗眼病的作用。对屈光异常引起的儿童斜视和伴有头痛的屈光异常患者,配戴眼镜后均可治疗。而眼镜架的功能,除其为镜片配套构成眼镜戴在人的眼睛上起到支架作用外,它还具有美容、装饰性。现代流行者强调,眼镜要有与时代人的面部化妆及服饰的和谐,反映社会阶层高、学问高雅、时尚等等象征。随着社会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视力保健工作的开展,眼镜在人们生活领域中将要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现有的金属眼镜架主要由镜框、鼻横梁、鼻架、鼻托、桩头和镜腿组成,其中桩头、镜框与镜脚之间的连接均采用焊接方式,由于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使用中眼镜被摔或碰撞很容易使焊接点断裂,致使眼镜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同时由于通过焊接连在一起,其工序复杂,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绕丝眼镜机构,无焊点,可有效的减少生产的工序,降低成本,且不会轻易断掉,增大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绕丝眼镜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金属丝;上金属丝,与所述下金属丝形成镜框,其中所述上金属丝的一端一体成型有连接框架,所述下金属丝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的一端中;镜腿金属丝,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的另一端中;其中,所述下金属丝的一端设有呈螺旋环状的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转动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的一端中,所述镜腿金属丝的一端设有呈螺旋环状的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转动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的另一端中。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框架包括一端与所述上金属丝连接的第一水平金属丝、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金属丝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垂直金属丝、一端与所述第一垂直金属丝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水平金属丝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金属丝连接的第二垂直金属丝,所述第一垂直金属丝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环内,所述第二垂直金属丝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环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平金属丝、所述第一垂直金属丝、所述第二水平金属丝以及所述第二垂直金属丝一体成型且处于同一水平面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框架呈矩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垂直金属丝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垂直金属丝的长度短。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框架朝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镜框所形成的平面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上金属丝、所述下金属丝、所述连接框架和所述镜腿金属丝均由直径为1毫米的金属丝圆线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镜腿金属丝的另一端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设置有硅胶套。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套内设置有双重金属丝圆线。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套靠近所述镜框的一端设有呈螺旋环状的第一卡置部,所述硅胶套远离所述镜框的另一端设有呈圆形状的第二卡置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珍视瞳贸易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珍视瞳贸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420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