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于定位的混凝土回弹仪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36926.3 | 申请日: | 2020-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970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胡义雨;李丕周;刘见星;张东开;吴世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岩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52 | 分类号: | G01N3/52;G01N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于 定位 混凝土 回弹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定位的混凝土回弹仪,其包括回弹仪本体、设置在回弹仪本体上的显示屏、设置在回弹仪本体上的冲击杆,还包括辅助定位装置,辅助定位装置包括套筒、设置在套筒底端的支撑台、设置在支撑台远离套筒的表面的支撑腿,套筒中空设置,套筒的内径与回弹仪本体适配,支撑台与套筒同轴设置,支撑台上开设有供冲击杆穿过的开口,支撑腿设有三个,三个支撑腿沿支撑台的中心轴均匀分布,三个支撑腿向远离支撑台的中心轴的方向展开设置且展开角度相同,三个支撑腿远离支撑台的一端所在的平面与套筒的中心轴垂直。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保证使用时混凝土回弹仪始终与检测面垂直,从而保证检测精度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定位的混凝土回弹仪。
背景技术
混凝土回弹仪用以检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现场检测用的最广泛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无损检测仪器。混凝土回弹仪的基本原理是用拉簧驱动重锤,重锤以恒定的动能撞击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接触的弹击杆,使局部混凝土发生变形并吸收一部分能量,另一部分能量转化为重锤的反弹动能,当反弹动能全部转化成势能时,重锤反弹达到最大距离,仪器将重锤的最大反弹距离以回弹值显示出来。混凝土回弹仪的操作要领是,需要保证回弹仪轴线与混凝土检测面始终垂直,然后用力均匀缓慢,扶正对准检测面,慢推进,快读数。
公告号为CN20446192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回弹仪,包括回弹仪外壳、拉簧组件、重锤和弹击杆,拉簧组件设置于回弹仪外壳的顶端,弹击杆设置于回弹仪外壳的底端,重锤设置于拉簧组件和弹击杆之间,本混凝土回弹仪还包括显示器、处理器、条形光栅和光电传感器;显示器和光电传感器分别与处理器电连接,条形光栅设置于重锤的侧面,显示器设置于回弹仪外壳的侧面,光电传感器设置于回弹仪外壳的内部,光电传感器与所述条形光栅相适配用于检测重锤撞击弹击杆后的反弹高度。本混凝土回弹仪可实现数字读数,并且操作方便,读数精度高。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未设置相关的辅助装置,在使用时工作人员难以保证混凝土回弹仪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始终与检测面垂直,因此会导致最终测量数据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定位的混凝土回弹仪,具有能够保证使用时混凝土回弹仪始终与检测面垂直,从而保证检测精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便于定位的混凝土回弹仪,包括回弹仪本体、设置在回弹仪本体上的显示屏、设置在回弹仪本体上的冲击杆,还包括辅助定位装置,所述辅助定位装置包括套筒、设置在套筒底端的支撑台、设置在支撑台远离套筒的表面的支撑腿,所述套筒中空设置,所述套筒的内径与回弹仪本体适配,所述支撑台与套筒同轴设置,所述支撑台上开设有供冲击杆穿过的开口,所述支撑腿设有三个,所述三个支撑腿沿支撑台的中心轴均匀分布,所述三个支撑腿向远离支撑台的中心轴的方向展开设置且展开角度相同,所述三个支撑腿远离支撑台的一端所在的平面与套筒的中心轴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首先将支撑腿与检测面抵触,将回弹仪本体插入到套筒内,使冲击杆从支撑台的开口中伸出足够的长度,然后一只手扶住套筒,另一只手紧握回弹仪本体的尾端,缓慢向检测面的方向推进回弹仪本体,并从显示屏上读出示数,重复上述过程,计算多次检测的平均值,即可以完成检测。由于回弹仪本体位于套筒内,套筒的中心轴与检测面垂直,回弹仪本体的中心轴与套筒的中心轴共线,因此具有能够保证使用时混凝土回弹仪始终与检测面垂直,从而保证检测精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套筒的顶面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沿水平方向贯通套筒侧壁,所述滑动槽的长度方向与套筒的轴向平行,所述回弹仪本体上设有与滑动槽配合使用的滑动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槽与滑动块配合,对回弹仪本体在套筒内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防止回弹仪本体移动发生歪斜,同时能限制回弹仪本体在套筒内转动,起到限位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岩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岩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369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