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无损抓钳有效
申请号: | 202022636415.1 | 申请日: | 2020-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78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黄江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29 | 分类号: | A61B17/29;A61B18/14;A61M1/00;A61B9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朱忠俊 |
地址: | 51063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无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无损抓钳,包括钳座、固定设置于钳座上的钳杆、转动设置于钳杆上的钳头、转动设置于钳座上的钳柄、两端分别与钳头和钳柄固定连接的连接杆;其特征在于,钳杆设置有第一通道,钳座上设置有用于与外部吸引器连接的第一接口和用于与外部电凝电连接的第二接头,第二接头与钳头电连接;还包括均与第一接口、第一通道远离钳头一端连通的导引腔。本实用新型中的抓钳集成了夹持、吸引、电凝三个功能,手术时可保证视野清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无损抓钳。
背景技术
腹腔镜手术中,无损伤抓钳的利用率是最高的,主刀通常一手使用无损伤抓钳夹持脏器,腹腔镜用无损伤抓钳,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另一手一般使用电凝钩、超声刀等器械进行分离,分离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影响手术视野。往往需要通过阀门排烟雾,但是容易影响镜子温度,导致镜头起雾;而且把含有二氧化碳的烟雾直接排出到手术间,对手术间人员造成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204890109U公开了一种带吸引器的腹腔镜手术抓钳,其通过固定抓钳头和活动抓钳头咬合时形成中空圆形通道,固定抓钳头和/或活动抓钳头表面开设有与中空圆形通道贯通的侧孔,中空钳柄内腔设置有与中空圆形通道相连通的吸引管,以实现在腹腔镜手术中进行抓持、牵引操作的同时能起到吸引器的功能。但是,这样不能方便控制抓钳头的方向和吸引管的开关。
此外中国专利CN208002856U公开了一种带有吸引功能的腹腔镜抓钳,其实现了抓钳头方向的方便控制,还通过控制阀控制吸引接口和冲洗开关的开闭。但是这样的装置过于复杂,容易出现问题,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且其不能连接电凝,无法进行电凝止血,吸引管发挥的作用有限,手术游离过程创面渗液、出血时,影响手术视野,需更换吸引器械,吸引干净后才能继续手术,增加操作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带吸引器的腹腔镜抓钳不能解决创面出血造成视野不清楚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电凝止血、带吸引器功能的多功能无损伤抓钳。
在本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无损抓钳,包括钳座、固定设置于钳座上的钳杆、转动设置于钳杆上的钳头、转动设置于钳座上的钳柄、两端分别与钳头和钳柄固定连接的连接杆;其特征在于,钳杆设置有第一通道,钳座上设置有用于与外部吸引器连接的第一接口和用于与外部电凝电连接的第二接头,第二接头与钳头电连接;还包括均与第一接口、第一通道远离钳头一端连通的导引腔。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钳杆上设置第一通道,外部的吸引器可通过第一连接口和导引腔与第一通道连通,手术时钳头处产生的烟雾、渗液、血液等可经由第一通道被外部吸引器吸走;另外通过在钳柄上设置有第二接头,钳头可连接导线,导线穿过第一通道与钳头进行电连接,手术时若产生小出血,可直接通过钳柄的转动带动连接杆运动,从而带动钳头转动,可以进行夹持电凝止血,这样的装置集成了抓钳、吸引及电凝止血功能,手术时产生的烟雾、渗液、血液等均可被同时高效消除,使得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同时不用频繁更换手术器械,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形式,上述的钳杆包括同轴设置的内杆和套设于内杆的外套管,内杆与外套杆转动连接且其之间形成第一通道,钳头转动设置于外套管上。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形成整个钳杆均可作为通道,在钳杆的端面上环绕形成较大面积的吸收口,对手术产生的烟雾等充分吸收;钳头设置在可绕内杆转动的外套管上,可以根据需要转动外套管,从而改变钳头的朝向,使医生手术操作更为简便,较为实用;同时较大的第一通道还可以容纳连接杆等部件,充分利用空间,提高整个装置的紧凑性。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形式,上述的内杆两端侧壁均固定设置有若干用于支撑且连接外套管的支撑杆,外套管两端的内壁均环绕设置有凹槽,支撑杆一端与内杆固定连接,另一端卡入凹槽与外套管滑动连接。在支撑杆的支撑连接作用下,外套管可以绕着内杆进行转动,转动过程中,支撑杆的一端在凹槽内滑动,同时若干的支撑杆设置不会将外套管与内杆之间的通道封堵,使得不同的支撑杆之间形成若干吸引孔,在连接外部吸引器后烟雾等可通过吸引孔被吸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未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6364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焦车缓冲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自身降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