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浮池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598746.0 | 申请日: | 2020-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92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邓宇森;王洪禹;朱勇;陈俊;罗广;车经纬;粟兵;熊平;王兆龙;何仕涛;陈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时代绿洲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24 | 分类号: | C02F1/24 |
| 代理公司: | 成都知集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6 | 代理人: | 汪丽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浮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浮池,包括气浮池本体,气浮池本体内一侧的下端设有加压回流水进水管、进泥管;气浮池本体的内部还设有悬空挡板,悬空挡板距离气浮池本体的顶部设有间隙,悬空挡板的底端下方为排沉泥区;气浮池本体顶部还设有第二刮板,第二刮板靠近加压回流进水管的一侧设有第二传动链带,第二传动链带的另一端与位于气浮池本体底部的第一刮板同轴连接,第一刮板的上端设有加压水流通管,加压水流通管为L型结构。通过在气浮池内设置加压回流水进水管,加压水将进入气浮池内的底泥悬浮物冲击到气浮池的顶部,转动的第二刮板便于把悬浮物从固液分离区刮积到清液排出区,把污泥推动到排沉泥区,实现固液分离,避免需要人工一直查看水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浮池。
背景技术
气浮池主要用于固液或液液分离的一种水处理环保设备,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气浮池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气浮池的工作原理为:由空气压缩机送到空气罐中的空气通过射流装置被带入到溶气罐中,在0.35Mpa压力下被强制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气水,被送到气浮池中,在突然释放的情况下,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析出,形成大量的微气泡群,同泵送过来的并经加药后正在混凝的污水中的悬浮物充分接触,并在缓慢上升的过程中蓄集好的悬浮物中,使其密度下降而浮至水面,达到去除SS和正在絮凝的污水中的悬浮物充分接触,并在缓慢上升过程中蓄积好的悬浮物中,使其密度下降而浮至水面,达到去除SS和CODcr的目的。
当气浮池内的水位下降时,很容易导致刮板无法正常刮动废水表面的粘稠废物,为了确保刮板刮到废水表面粘稠物,需要工人经常查看气浮池的水位,十分不方便。
基于此,研究并开发一种气浮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一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气浮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刮板无法刮动废水表面粘稠废物、需要人工查看等技术问题。
一种气浮池,包括气浮池本体,气浮池本体内一侧的下端设有加压回流水进水管、进泥管;气浮池本体的内部还设有悬空挡板,悬空挡板距离气浮池本体的顶部设有间隙,悬空挡板的底端下方为排沉泥区;
气浮池本体顶部还设有第二刮板,第二刮板靠近加压回流进水管的一侧设有第二传动链带,第二传动链带的另一端与位于气浮池本体底部的第一刮板同轴连接,第一刮板的上端设有加压水流通管,加压水流通管为L型结构;
设有加压回流水进水管所在气浮池本体一侧的对侧面上设有与加压水流通管连接的加压水回流水出水管;
第二刮板为三角形刮板结构,第二刮板靠近加压水回流水出管一侧的转轴与第三传动链条联动;
加压水流通管的上端设有固定架,固定架上设有固定轴,固定轴为第三传动链条的转动轴;
加压回流水进水管中加压水上升高度大于悬空挡板的最高点。
进一步地,所述加压水流通管位于第一刮板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气浮池本体包括固液分离区和清液排出区,所述第二传动链带、悬空挡板、加压回流水进水管、进泥管、第一刮板均位于固液分离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传动链条、固定架均位于清液排出区。
进一步地,所述加压水流通管一端位于固液分离区,另一端位于清液排出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和效果如下: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气浮池内设置加压回流水进水管,加压水将进入气浮池内的底泥悬浮物冲击到气浮池的顶部,转动的第二刮板便于把悬浮物从固液分离区刮积到清液排出区,把污泥推动到排沉泥区,实现固液分离,避免需要人工一直查看水位,操作复杂。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时代绿洲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时代绿洲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987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