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尘吸水的清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595624.6 | 申请日: | 2020-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284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季武杰;张国勇;韦世萍;林跃立;卢保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冠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8B15/00 | 分类号: | B08B15/00 |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之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28 | 代理人: | 杜启杰;汪治兴 |
| 地址: | 5302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尘 吸水 清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菌车间的清洁装置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吸尘吸水的清洁装置,通过设置多个吸附孔开设于吸附部表面,用户通过按压部对吸附部进行挤压,收纳腔被挤压压缩后形成负压以对粉尘颗粒物或液体进行吸附,并收集于收纳腔内,实现清洁效果。基于吸附孔的孔径从靠近收纳腔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使得较大尺寸的颗粒物在进入吸附孔内时,被吸附孔的软质材料夹持固定,使得部分无法进入收纳腔的的较大颗粒物也可以被吸附部吸附,而不会重新掉回工作区域,提高对工作区域的清洁效果。进一步地,该清洁装置结构简单,只需要用户在需要清洁的位置按压吸附清洁即可,操作简单,不需要用到电力驱动清洁,清洁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菌车间的清洁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尘吸水的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无菌生产车间中,对车间内的颗粒物及干燥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无菌的生产工作环境下,需要对生产区域进行清洗消毒达到规定的洁净度要求后方可进行生产操作,在7级洁净度要求下,允许的颗粒物大小最大为0.5μm的微粒。
目前清洁工具对微粒或积水进行清理时,通过吸尘器等方式耗能较大,清洁效果不足,同时具有较高的清洁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清洁工具清洁效果不足、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尘吸水的清洁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吸尘吸水的清洁装置,包括按压部与吸附部,所述按压部设于所述吸附部一侧;所述吸附部包括多个吸附孔及收纳腔,所述多个吸附孔设于所述收纳腔的外周侧,所述吸附孔一端与所述收纳腔连通,另一端外露于所述吸附部;所述吸附孔的孔径从靠近收纳腔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收纳腔连通一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延伸于所述吸附部,所述连接管上设有止回阀。
优选地,所述按压部对应所述收纳腔的位置设有凸起的硅胶块,所述硅胶块表面为曲面过渡结构。
优选地,所述按压部覆盖所述吸附部的一侧表面,所述按压部上设有指环,所述指环凸起于所述按压部背离所述吸附部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指环凸起于所述按压部对应所述收纳腔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吸附孔的最大口径为1μm-10μm。
优选地,还包括清洁棒,所述清洁棒与所述吸附孔的大小匹配,所述清洁棒可插接入所述吸附孔内;所述清洁棒卡接于所述按压部背离所述吸附部的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吸水的清洁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多个吸附孔开设于所述吸附部表面,用户通过按压部对吸附部进行挤压,使得收纳腔被挤压压缩,而由于止回阀的作用下,从收纳腔内被挤压而从连通管向外排出的气体无法通过连通管回流,使得收纳腔被挤压压缩后形成负压,此时,通过吸附孔靠近粉尘颗粒物或液体,基于收纳腔的负压对粉尘颗粒物或液体进行吸附,使得粉尘颗粒物或液体被吸入吸附孔内后收集于收纳腔内,实现清洁效果。同时,基于吸附孔的孔径从靠近收纳腔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使得较大尺寸的颗粒物在进入吸附孔内时,被吸附孔的软质材料夹持固定,使得部分无法进入收纳腔的的较大颗粒物也可以被吸附部吸附,而不会重新掉回工作区域,提高对工作区域的清洁效果。进一步地,该清洁装置结构简单,只需要用户在需要清洁的位置按压吸附清洁即可,操作简单,不需要用到电力驱动清洁,清洁成本较低。
2、通过设置硅胶块,当用户需要通过挤压按压部以压缩收纳腔时,可基于突出的硅胶块作为施力点按压收纳腔,使得用户施加的按压力更集中于收纳腔区域,具有省力效果,同时也可以作为引导用户的按压区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3、通过设置指环,所述指环凸起于所述按压部背离所述吸附部的表面。当用户使用时,可通过手指穿过所述指环后,基于手部握持指环,则用户可通过指环进行单手操作清洁,避免了清洁装置较大无法单手操作的问题,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冠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广西冠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956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整体式传送带结构
- 下一篇:一种再生型纤维丝用全自动集束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