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球墨铸铁炉前金相试样及砂型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586885.1 | 申请日: | 2020-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217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朱贵华;刘军明;柴浩;王平;段文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中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6;G01N33/204;G01N21/84 |
| 代理公司: | 南京乐羽知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6 | 代理人: | 李培 |
| 地址: | 2130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球墨铸铁 金相 试样 砂型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球墨铸铁炉前金相试样,包括三角柱状本体,所述三角柱状本体包括一体式连接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上本体横截面的三角形边长大于下本体横截面的三角形边长;所述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设有35°~50°坡口。由于三角柱状体结构的模数较小,同时检测试样断面心部的金相,该部位的铁水凝固速度较低,比较接近于实际铸件凝固条件,故该试样的金相球化等级与实物铸件的金相球化等级一致性更高,因此,使用这种炉前快速金相试样检测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球墨铸铁炉前金相试样及砂型结构,属于球墨铸铁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球墨铸铁是指球化剂处理铁液后,石墨呈球状分布的铸铁,其球化等级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铸件的力学性能、弹性模量、低温冲击性能和冷热疲劳性能等等,是球墨铸铁材料检测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在球铁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其球化等级的检测是每个生产企业必须重视的环节。但是,伴随着球墨铸铁铸造企业的规模化流水线生产,对其铸件的球化等级的检测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出现球化不良铸件在批量连续生产过程中混入到球化合格的铸件批次中时就可能导致铸件在后续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提高球墨铸铁产品的在线球化等级检测水平和检测效率,以确保在铸件下线前完成球化率测定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普遍采用的炉前快速金相试样主要为Ф10~Ф30mm的圆柱型试样或者小Y型金相试样,具体操作办法为:在线取铁水浇注到特定砂型中,待其中心凝固冷却至暗红色后放入水中冷至常温,并依次使用砂轮机和抛光机将其表面抛光,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判定球化率。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在于试样冷却速度过快,导致炉前快速试样金相与实物铸件金相差异过大,也就是在线金相检测失真无法达到在线实现当包次铸件的球化率快速准确测定的目的,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试样的模数太低同时检测部位为试样表面,其散热速度过快,与铸件实际凝固条件差异大,相较于实物铸件这种试样的金相中石墨球易呈现更为细小,球化率更高,石墨球数更多,明显优于实物铸件的金相等级,因此,对于实物球化不良包次无法做到炉前在线准确识别,存在漏检风险为后续生产和质量管控带来巨大质量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专门用以在线快速判断球墨铸铁球化等级的试样及砂型结构,这种炉前快速金相试样及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较高的检测效率的特征。
技术方案:一种球墨铸铁炉前金相试样,其特征在于:包括三角柱状本体,所述三角柱状本体包括一体式连接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上本体横截面的三角形边长大于下本体横截面的三角形边长;所述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设有35°~50°坡口。
本实用新型还公布了上述试样的砂型结构:包括通过连接件连接的左半砂模和右半砂模,左、右半砂模连接合模构成三角柱状腔体结构,所述三角柱状结构的内腔包括三角柱状上腔体、下腔体,所述上腔体的横截面的三角形边长大于下腔体的横截面的三角形边长,所述上腔体和下腔体之间设有35°~50°的坡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左半砂模、右半砂模的底部分别向外水平延伸,其左、右半砂模的延伸部分别设有安装孔,左、右半砂模之间通过贯穿于安装孔内的连接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左半砂模的连接面从上至下设有定位槽,所述右半砂模的连接面相应位置从上至下设有定位筋条,左半砂模与右半砂模连接时,所述定位筋条置于定位槽内。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积极效果为:
(1)由于三角柱状体结构的模数较小,同时检测试样断面心部的金相,该部位的铁水凝固速度较低,比较接近于实际铸件凝固条件,故该试样的金相球化等级与实物铸件的金相球化等级一致性更高,因此,使用这种炉前快速金相试样检测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中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常州中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868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