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模内切除水口结构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81628.9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6044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齐伟;胡有庆;赖连鍫;毛书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禾裕田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40;B29C45/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王晓艳 |
地址: | 40132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切除 水口 结构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模内切除水口结构的模具,应用在成型机上,包括底板、顶针固定结构、顶针推杆和切刀;所述底板上具有顶杆孔,所述成型机的顶杆的一端位于顶杆孔内;所述顶针固定结构安装在底板上,所述顶针推杆的一端固定在顶针固定结构上,所述切刀固定在顶针推杆的另一端,所述切刀朝向模具的水口。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动力设备的前提下,在模具内实现自动将余料和产品分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模内切除水口结构的模具。
背景技术
小型塑胶产品大部分采用注射成型,先把塑料加入到注射机的加热料筒内,塑料受热熔融,在注射机螺杆或柱塞的推动下,经喷嘴和模具浇注系统进入模具型腔,由于物理及化学作用而硬化定型成为注塑制品。注射成型由具有注射、保压(冷却)和塑件脱模过程所构成循环周期,因而注射成型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在注射成型的过程中模具的水口处产品会留有残留的余料,需要将余料和产品分离开来才能得到最终的产品。目前将余料和产品分离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工手动分离,另一种是在模具内增加动力设备,将余料和产品分割,但是增加的动力设备往往造价较高,不利于生产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模内切除水口结构的模具,在不增加动力设备的前提下,在模具内实现自动将余料和产品分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模内切除水口结构的模具,应用在成型机上,包括底板、顶针固定结构、顶针推杆和切刀;所述底板上具有顶杆孔,所述成型机的顶杆的一端位于顶杆孔内,所述顶杆朝向所述顶针固定结构;所述顶针固定结构安装在底板上,所述顶针推杆的一端固定在顶针固定结构上,所述切刀固定在顶针推杆的另一端,所述切刀朝向模具的水口。
前述的一种具有模内切除水口结构的模具中,模具的下模上具有穿孔,所述穿孔和模具的流道连通,所述切刀位于所述穿孔内。
前述的一种具有模内切除水口结构的模具中,本模具还包括下模安装结构,模具的下模安装在下模安装结构上,下模安装结构和底板之间具有复位结构,复位结构的一端抵触下模安装结构,复位结构的另一端抵触底板。
前述的一种具有模内切除水口结构的模具中,顶针固定结构上还安装有限位杆,限位杆的一端安装在顶针固定结构上,限位杆的另一端朝向模具的上模,限位杆和模具的上模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等于水口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动力设备的前提下,在模具内实现自动将余料和产品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底板,2-顶针固定结构,3-顶针推杆,4-切刀,5-穿孔,6-流道,7-下模安装结构,8-复位结构,9-限位杆,10-产品,11-下模,12-顶杆。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一种具有模内切除水口结构的模具,应用在成型机上,包括底板1、顶针固定结构2、顶针推杆3和切刀4;所述底板1上具有顶杆孔,所述成型机的顶杆12的一端位于顶杆孔内,所述顶杆12朝向所述顶针固定结构2;所述顶针固定结构2安装在底板1上,所述顶针推杆3的一端固定在顶针固定结构2上,所述切刀4固定在顶针推杆3的另一端,所述切刀4朝向模具的水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禾裕田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禾裕田精密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816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支持独立显卡的平板电脑
- 下一篇:一种铝箔袋生产用自动上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