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深度冷凝的集成回收油气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573914.0 | 申请日: | 2020-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392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王雨雨;黄维秋;孙宪航;浮历沛;朱嘉慧;许雪;许艳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0G5/06 | 分类号: | C10G5/06;C10G5/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深度 冷凝 集成 回收 油气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冷凝的集成回收油气系统,该系统包括集气管道、三级冷凝系统、制冷系统、吸附系统、水冷换热器和恒温油浴箱;所述集气管道分别连接三级冷凝系统和吸附系统,所述制冷系统通过制冷管线与三级冷凝系统连接,三级冷凝系统的出口连接吸附系统的进气口;所述吸附系统的第一出气口连接排气管线,第二出气口连接的解吸气管道经过水冷换热器连接至三级冷凝系统的入口,所述吸附系统的进油口连接恒温油浴箱的出油口,吸附系统的出油口连接恒温油浴箱的进油口;所述三级冷凝系统还连接油水分离器。该系统将三级冷凝系统与吸附系统集成,避免单一回收方法弊端,实现油气超低浓度排放,回收彻底,能量循环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冷凝的集成回收油气系统,属于油气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油气混合气具有排放点多、排放频繁、排放量大、对恶化环境累积量大、排放点工艺复杂、废气组分复杂、毒性不一等排放特点,因此难以用单一技术有效处理。冷凝法回收有机废气回收效果稳定、应用于高浓度场合,尤其适合应用在集成工艺的前端。因此,“冷凝+”集成工艺能够有效解决单一回收方法存在的弊端,其中,冷凝-吸附集成工艺,既避免了单纯冷凝法由于低温冷凝而引起的成本剧增,又可避免吸附法由于吸附高浓度油气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同时发挥冷凝法在冷凝回收高浓度油气方面安全、高效的优势以及吸附法在吸附低浓度油气时可以将油气浓度控制在很低范围的优势。目前,吸附法回收油气废气存在吸附剂再生利用技术瓶颈,大多数利用热再生法,特别对于高浓度油气,吸附放热存在安全隐患,电加热再生法温度高达1000℃。冷凝法回收油气,存在制冷温度达不到冷凝要求与能耗过高问题,特别是单极冷凝对压缩机要求过高,且冷凝温度无法达到深度冷凝要求(-110℃),同时存在换热片结冰、结霜问题,影响整体冷凝效果,难以达到大气排放浓度要求。
根据本发明技术特点检索了国内外数据库,发现有关油气回收系统的报道和专利比较多。中国专利CN104096452A提供了一种冷却油预吸收吸附法回收工艺,主要是利用吸收塔吸收油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吸收剂的挥发气和未被吸收的油气输送至含活性炭吸收塔中进一步处理。中国专利CN102527073A提出一种吸附冷凝复合式油气回收装置,先通过吸附罐对油气进行吸附,再用冷凝法处理吸附罐再生的气体,但针对高浓度油气回收效果不佳,且存在安全隐患,无法达到排放标准;经检索,目前针对不同浓度、组分油气回收仍未有完整高效集成回收工艺,对于高浓度油气回收后排放浓度过高。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深度冷凝的集成回收油气系统,通过与三级冷凝系统和吸附系统的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可针对回收油气组分、浓度不同,实施先冷凝后吸附或先吸附后冷凝,针对高浓度油气,先三级耦合冷凝后吸附,解吸气再进入冷凝工艺,高效回收,达到超低浓度排放要求;低浓度油气,先吸附后冷凝,降低先冷凝能耗过高问题;利用工艺产生热能对冷凝换热器除冰、除霜。使用该系统进行回收能耗可循环利用,灵活可调,达到油气回收率、设备投资、运行能耗等技术经济综合指标的最优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深度冷凝的集成回收油气系统,该系统包括集气管道、三级冷凝系统、制冷系统、吸附系统、水冷换热器和恒温油浴箱;
所述集气管道分别连接三级冷凝系统和吸附系统,所述制冷系统通过制冷管线与三级冷凝系统连接,三级冷凝系统的出口连接吸附系统的进气口;所述吸附系统的第一出气口连接排气管线,第二出气口连接的解吸气管道经过水冷换热器连接至三级冷凝系统的入口,所述吸附系统的进油口连接恒温油浴箱的出油口,吸附系统的出油口连接恒温油浴箱的进油口;所述三级冷凝系统还连接油水分离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739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