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箱型钢管加固混凝土框架梁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568437.9 | 申请日: | 2020-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46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骁睿;陆亚珍;潘龙;屈俊峰;王志刚;顾奇山;梁珠靖;徐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九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7 | 代理人: | 齐棠 |
| 地址: | 210014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钢 加固 混凝土 框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箱型钢管加固混凝土框架梁,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立柱、平行且间隔设置在两立柱之间的混凝土框架梁和箱型钢管,以及用于将混凝土框架梁、箱型钢管与楼板连接的若干缀板;混凝土框架梁和箱型钢管之间填充水泥砂浆层,箱型钢管上表面设置埋设在水泥砂浆层内的剪力连接件以提高箱型钢管和混凝土框架梁的协同工作能力;本实用新型大幅度破坏原有混凝土框架梁,仅需钻少量螺栓孔,加固方式简便快捷,经箱型钢管加固后显著提高混凝土框架梁承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箱型钢管加固混凝土框架梁。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是房屋建筑、桥梁建筑等工程结构中最基本的承重构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其承载力不足时常常需要对其进行加固补强。最常用的方法是增大截面法和外包角钢或梁底粘贴钢板加固法。增大截面法需凿除部分原有混凝土,再增补钢筋,浇筑新混凝土,工序比较复杂,狭小空间内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也难以控制,且当需要大幅提升承载力时,梁截面高度较大,影响净高;外包角钢或梁底粘贴钢板加固法工序比较简单,但是这种加固技术对粘结的钢板或角钢的数量有一定限制,因此使用这种常规的粘钢加固方法对加固梁承载力的提高比较有限,一般不会超过20%,只适合受力较小的构件采用。
另外,粘钢或角钢加固现场施工过程复杂,如,粘钢加固方式需要将加固零件(钢板)运至现场,在现场一块块的焊接拼装再黏贴至梁底,现场焊接工作量大,质量难以保障,施工难度大,施工工期长,且施工质量受施工工人经验影响严重,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加固方式存在无法同时满足即节约使用空间又能保证承载力的加固需求,且施工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专利CN207420085U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加固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顶梁和底梁、连接底梁的底面缀板、分别垂直连接顶梁和底梁的跨中立板,以及倾斜设置在顶梁和底梁之间的多个侧面缀板,侧面缀板对称设置在跨中立板两侧。上述专利通过设置跨中立板和多个侧面缀板提高混凝土框架梁的承载力,虽然占据的安装空间小,但是缀板和跨中立板由于材质限制对混凝土框架梁承载力提升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型钢管加固混凝土框架梁,解决现有技术采用增大截面法和外包角钢或梁底粘贴钢板加固法大幅度破坏混合凝土梁且承载力增幅有限的技术问题,加固方式简便快捷,混凝土框架梁承载力显著增加。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箱型钢管加固混凝土框架梁,包括混凝土框架梁、立柱、箱型钢管和若干缀板;
所述混凝土框架梁和箱型钢管平行设置在位于相邻两立柱的之间,混凝土框架梁和箱型钢管两端分别连接于立柱;所述混凝土框架梁位于箱型钢管的上方,混凝土框架梁的上表面承接于楼板,混凝土框架梁的下表面间隔平行于箱型钢管的上表面;
定义混凝土框架梁和箱型钢管在相邻两立柱间的延伸方向为其长度方向,混凝土框架梁和箱型钢管上同时垂直于其长度方向和立柱的方向为其宽度方向,则所述箱型钢管与混凝土框架梁等宽;
所述箱型钢管与混凝土框架梁下表面平行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剪力连接件,所述箱型钢管和混凝土框架梁相对且相互平行的表面之间浇筑有水泥砂浆层,所述水泥砂浆层完全填充箱型钢管和混凝土框架梁之间的空隙,所述剪力连接件埋设在水泥砂浆层内;
所述缀板设置为L型,缀板沿其L型板面上均匀布置有若干第一连接孔;所述缀板沿混凝土框架梁和箱型钢管长度方向间隔且对称布置在混凝土框架梁和箱型钢管宽度方向,缀板一板面依次贴合连接于混凝土框架梁、水泥砂浆层和箱型钢管的侧面,缀板另一板面经第一连接孔安装锚固螺栓连接于楼板。
进一步的,所述缀板采用结构胶等间距对称粘贴在混凝土框架梁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沿混凝土框架梁宽度方向对称的两缀板上位置对应的两第一安装孔经贯穿于混凝土框架梁的对拉螺栓紧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684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