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线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2022556473.3 | 申请日: | 2020-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365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徐济国;刘晓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原叶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9/18 | 分类号: | H01R9/18;H01R4/36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王庭辉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线 端子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包括有壳体和调节螺柱,所述的壳体中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的连接块上设置有可供连接线插设的插线孔,所述的调节螺柱穿设在壳体和连接块上并伸至插线孔中,且调节螺柱与壳体和连接块之间螺接配合并构成其于插线孔中的伸缩,所述的插线孔朝向调节螺柱前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导电铜片。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的接线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是一种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连接器,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自动化程度提高的过程纵,接线端子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现有技术的接线端子,如附图6所示,其通常包括有壳体1和调节螺柱2,所述的壳体1上一体设置有铜套3,所述的铜套3中形成有插线口31,所述的调节螺柱径向穿设在壳体和铜套上并与两者构成螺纹连接,两个连接线分别通过插线口的两端开口进入,并由调节螺柱紧固,之后由铜套形成两个连接线形成电连接。
但是现有技术的接线端子,需要在铜套中设置插线口,而铜材本身存在硬度较低、价格较高的问题,这导致一方面为防止使用的过程中变形,需要相对较厚的壁面和特定形状才能保证强度,导致成本体积较大,另一方面,铜套的而连接线被调节螺柱压紧在插线口的内壁上,而连接线仅与插线口的一侧壁面接触,存在浪费、成本较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的接线端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线端子,包括有壳体和调节螺柱,所述的壳体中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的连接块上设置有可供连接线插设的插线孔,所述的调节螺柱穿设在壳体和连接块上并伸至插线孔中,且调节螺柱与壳体和连接块之间螺接配合并构成其于插线孔中的伸缩,所述的插线孔朝向调节螺柱前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导电铜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通过连接块构成插线孔,并在插线孔朝向调节螺柱前端的内壁上设置用于构成电连接的导电铜片,使得连接块可以采用强度更高、价格低廉的材料,如钢,一方面,通过材料的强度提升,无需特定形状和厚度保证强度,降低加工难度,并能够做的更小,另一方面,相较现有技术能够使用较少的铜材料,有效的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连接块包括有两个耳部和螺孔,所述的螺孔供调节螺柱穿设,所述的插线孔由连接块在两个耳部弯折至相贴合后构成,所述的螺孔由两个耳部贴合后构成。
通过进一步设置,通过将两个耳部弯折至贴合形成插线孔,加工方便,并由两个耳部构成螺孔,保证强度。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插线孔中设置有能够对其两端形成分隔的挡边,所述的挡边由连接块壁面切割后弯折形成。
通过进一步设置,对插孔两端锌层分隔的挡边,能够防止从插线孔两端进入的连接线之间相互推顶、干扰,而挡边由连接块壁面切割后弯折形成,便于加工。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挡边设置在导电铜片相邻的两侧内壁上,且挡边与导电铜片之间间隙配合。
通过进一步设置,将挡边设置在导电铜片相邻的两侧内壁上,并与挡边间隙配合,能够防止调节螺柱对一端处连接线进行固定时,一端处的导电铜片受力形变,导致导电铜片位于另一端处的部分翘起。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连接块对应插线孔开口处设置有缺口,所述的导电铜片包括有位于其一端处的卡头,所述的卡头能够伸至缺口处形成卡接限位。
通过进一步设置,将导电铜片顺着插线孔插入,并随着卡头伸至缺口处,形成导电铜片与连接块的卡接限位,便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中设置有凸块,所述的凸块设置在靠近卡头位置的一端处,且凸块能够形成对连接块和导电铜片的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原叶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市原叶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564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接线生产用裁断装置
- 下一篇:化学水处理超滤及反渗透排水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