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体治理微生物培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538348.X | 申请日: | 2020-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15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凡;陈才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汇斯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成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治理 微生物 培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水体治理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气泵,所述壳体底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固定环,所述连接管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旋转管,所述旋转管内腔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密封环,所述旋转管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分气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通过单向阀管喷出在壳体的内腔中,单向阀管喷出氧气时也会对分气管对喷出氧气的反方向提供一个力,使得分气管带动旋转管逆时针旋转,分气管的旋转对壳体内的水体进行搅拌,是水体流动,从而实现在提供氧气的同时也可对水体搅拌,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体治理微生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污染物对水体的破坏,会直接导致水体的供水、维护生态平衡及旅游观光的重要作用下降,其中微生物的分解处理是治理水体污染的常用手段,在进行微生物分解之前,需要使用培养装置先进行微生物培养。
现有的培养装置在使用时需要对微生物提供氧气,同时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搅拌来保持水体的流动,但现有的培养装置大多采用两套系统分别控制氧气和水体流动,结构复杂,使用成本较高,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体治理微生物培养装置,具备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体治理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气泵,所述壳体底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固定环,所述连接管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旋转管,所述旋转管内腔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密封环,所述旋转管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分气管,所述分气管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单向阀管。
精选的,所述壳体的顶面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腔的底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壳体的顶面设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外侧的中部活动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中心固定安装有插接轴,所述插接轴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卡块,所述插接轴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传动轮,所述传动轮的表面活动连接有传动带。
精选的,所述固定环活动连接在旋转管的内腔中,所述密封环活动连接在连接管的表面,所述固定环位于密封环的上方。
精选的,所述连接管的顶端贯穿并延伸至壳体的内腔中,所述连接管的底端固定安装在气泵的左端。
精选的,所述插接轴活动连接在连接槽内,所述卡块活动连接在卡槽内。
精选的,所述传动轮位于顶盖的上方,所述传动轮共有八个,八个所述传动轮之间等距分布。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泵工作对连接管内提供氧气,连接管内的氧气进入旋转管内后将充满分气管,在通过单向阀管喷出在壳体的内腔中,单向阀管喷出氧气时也会对分气管对喷出氧气的反方向提供一个力,使得分气管带动旋转管逆时针旋转,分气管的旋转对壳体内的水体进行搅拌,是水体流动,从而实现在提供氧气的同时也可对水体搅拌,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动带旋转九十度,传动带通过传动轮带动插接轴旋转九十度,从而实现卡块位于连接槽的正下方,此时可以将顶盖直接向上拿离壳体的顶端,在安装顶盖时,将插接轴的插入连接槽内旋转九十度,使卡块离开连接槽的正下方,此时卡块将顶盖固定在壳体的顶面,实现快速的对顶盖进行安装和拆卸,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壳体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连接管爆炸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传动带爆炸连接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汇斯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汇斯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383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