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古建筑变形应力监测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535586.5 | 申请日: | 2020-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21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陈邦孟;李新建;薛德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城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5/30 | 分类号: | G01B5/30;G01L1/04 |
| 代理公司: | 合肥昕华汇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76 | 代理人: | 孙怀香 |
| 地址: | 311110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古建筑 变形 应力 监测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古建筑变形应力监测设备,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弧形条,所述基座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基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扣,所述卡扣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建筑本体。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卡扣固定在建筑本体的表面,当建筑本体的下表面有变形,建筑本体的下表面与菱形块的上表面相互结合,建筑本体的下垂应力向下挤压菱形块,菱形块向下挤压细杆,细杆带动感应弹簧向下在空心管的内部移动,通过观察感应弹簧下降的距离可以判断出建筑本体的变形应力,同时感应弹簧的应力传导到应力感应器,然后通过传感线到应力显示器的表面,观察应力显示器判断出古建筑的变形应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形应力监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古建筑变形应力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中国的古建筑经历数千年的岁月洗礼,在长期的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席累积变形过大的现象。对于古建筑的变形监测是保护古建筑木结构这个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基于古建筑保护的原则,在实际监测中必须保证对于古建筑的使用和外观功能扰动较小。
但是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时,传统的变形测量包括各种准直测量、倾斜仪观测、静力水准测量及应变计测量。人工目测需要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一一观测,然后组织专家评估诊断,很显然,人工目测的方式不够精确,容易遗漏问题,且人工成本高、效率低;而且采用的数据不能合理的存储和备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变形应力监测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古建筑变形应力监测设备,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弧形条,所述基座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基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扣,所述卡扣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建筑本体,所述基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空心管,且空心管贯穿基座和弧形条并延伸至弧形条的上表面,所述空心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应力感应器,所述应力感应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感应弹簧,所述感应弹簧远离应力感应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细杆,所述细杆远离感应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菱形块,所述应力感应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感线,所述传感线远离应力感应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应力显示器。
优选的,所述空心管的内部设有通孔,且感应弹簧在通孔的内部活动,所述空心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垂直刻度尺,且垂直刻度尺的底部与应力感应器的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基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罩壳,且罩壳内壁的底部与应力显示器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传感线在罩壳的内部活动。
优选的,所述基座的上表面线条与建筑本体的线条一致,所述弧形条的弧度与建筑本体的弧度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卡扣的锁紧承受程度与整体装置的重量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感应弹簧为半导体结构构件,所述感应弹簧与应力感应器之间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连接杆关于基座的中点两边对称。
优选的,所述空心管、应力感应器、感应弹簧、细杆、菱形块和传感线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空心管、应力感应器、感应弹簧、细杆、菱形块和传感线关于基座的中心点两边对称对应建筑本体的上中下三部位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卡扣固定在建筑本体的表面,当建筑本体的下表面有变形,建筑本体的下表面与菱形块的上表面相互结合,建筑本体的下垂应力向下挤压菱形块,菱形块向下挤压细杆,细杆带动感应弹簧向下在空心管的内部移动,通过观察感应弹簧下降的距离可以判断出建筑本体的变形应力,同时感应弹簧的应力传导到应力感应器,然后通过传感线到应力显示器的表面,观察应力显示器判断出古建筑的变形应力;
2、本实用新型同时还通过设置不同长度的空心管和不同位置的菱形块来判断古建筑不同位置的变形应力,达到监测古建筑不同位置的变形应力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城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城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5355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