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485465.4 | 申请日: | 2020-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82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 发明(设计)人: | 谌维嘉;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244 | 分类号: | H01M50/244;H01M50/204;H01M50/249;H01M50/528;H01M10/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汪海琴 |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端板 电池 模组 以及 | ||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端板包括:本体部,具有相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固定部,设于本体部上,并从第一侧面凸出,固定部用于起固定作用;固定部从第一侧面凸出的一侧设有避让面,避让面为斜面或内凹的圆弧面,避让面面向极耳设置,并用于在固定部靠近电芯单体的端侧时避让极耳。电池模组包括端板和电芯,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减小本体部的厚度,且电芯和端板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提高电芯和端板配合形成的模组的能量密度,当电芯和端板配合形成的模组的尺寸受到限定时,避让面利于电芯单体在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的长度的加长,从而提高该模组的能量密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新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电池包的支持,在国内,现有的电动汽车均采用VDA(Verband der Automobindustrie,汽车工业协会)电池作为标准的电池模组,电池包由多个电池模组组合于箱体上形成。电池模组包括电芯和模组框架,电芯容置于模组框架内,模组框架由端板和侧板相互连接形成,且电池模组一般通过端板固定在箱体上。
在传统的方案中,端板为板状结构,为加强端板和箱体的固定强度,端板的壁厚较厚,且电芯的电芯单体和端板之间的间距十分大,从而导致电池模组的体积较大,影响电池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另外,电芯单体的长度还受限于端板的壁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端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端板的壁厚大导致影响电芯模组的能量密度及电芯单体的长度受限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端板,应用于电芯的端侧,所述电芯包括电芯单体和设于所述电芯单体上的极耳;所述端板包括:
本体部,具有相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固定部,设于所述本体部上,并从所述第一侧面凸出,所述固定部用于起固定作用;所述固定部从所述第一侧面凸出的一侧设有避让面,所述避让面为斜面或内凹的圆弧面,所述避让面面向所述极耳设置,并用于在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电芯单体时避让所述极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固定部,使得本体部无需加厚壁厚,则本体部可选择厚度较小的结构,从而减小本体部的重量和厚度。并且,固定部从第一侧面凸出,且固定部上的避让面设置为面向极耳,工作时,固定部设于电芯单体的端侧且与电芯单体间隔分布,在固定部靠近电芯单体时,极耳靠近本体部的第一侧面且与第一侧面间隔分布,此时避让面位于极耳的旁侧并为极耳靠近本体部的第一侧面的动作提供避让作用,也即是极耳在靠近第一侧面的过程中始终避让于避让面的旁侧,避免极耳受到固定部的阻挡而无法靠近本体部的第一侧面,如此有利于减小极耳和本体部的第一侧面之间的间距,同时也减小了电芯单体和固定部的间距,使得电芯和端板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从而减小了电芯和端板配合形成的模组在端板和电芯的分布方向上的尺寸,有助于提高电芯和端板配合形成的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另外,当电芯和端板配合形成的模组的尺寸受到限定时,通过避让面为极耳提供避让作用,则为电芯单体在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预留空间,有利于电芯单体在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的长度的加长,从而有利于提高该模组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该模组的电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沿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或两端设有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避让面相背的侧面齐平于所述第二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分布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854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