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伤口测量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85443.8 | 申请日: | 202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063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金煜红;许方蕾;孙晓敏;陈雪妹;杨秀霞;施海柳;刘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同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07 | 分类号: | A61B5/107;A61B10/00;A61M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沈栋栋 |
地址: | 2003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伤口 测量 工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伤口测量工具。包括:外尺体、内尺体、第一安全帽、第二安全帽和注射器接头;外尺体的一端具有缩口结构,内尺体的一端具有扩口结构,缩口结构和扩口结构相互匹配,内尺体部分套设在外尺体的内部,外尺体远离缩口结构的一端可拆卸地设有第一安全帽,内尺体远离扩口结构的一端与注射器接头的一端连接,注射器接头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设有第二安全帽。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可对临床各种伤口实施平面及深度的有效三维测量,同时可连接多种型号注射器实现伤口渗出液抽吸取样及伤口内部冲洗,解决了现有伤口测量工具功能单一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伤口测量工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慢性伤口病人人数也逐年递增。慢性伤口治疗任务复杂繁重且周期长,使得临床伤口护理备受关注且逐渐走向专业化。伤口测量评估是伤口治疗管理的前提,精确的伤口测量能对伤口愈合情况进行持续、客观地评估分析,有利于医护人员判断伤口治疗方案是否有效,从而进一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临床伤口评估测量中,牵涉到的主要因素包括伤口形态、面积、体积及肉芽组织情况等。伤口面积、体积监测可客观评价治疗效果,被认为是判断伤口发展的1个有效而准确的指标。伤口面积、体积测量通常用长、宽、深表示,以cm或mm为单位,光靠肉眼直视很难做标准化、精细化的评估,需要借助有效的伤口测量方法。现临床主要伤口测量方法包括直尺法、探针法、数码技术摄像法、立体摄影测量技术等。直尺法最常使用一次性直尺或 L型尺测量并统计记录,虽使用简单,但只能测量伤口的长度和宽度,无法测量伤口的实际深度。探针法虽可测量伤口的深度,但与标准测量法相比无证据显示其更可靠。而数码技术摄像法、立体摄影测量技术等对操作者要求较高,另外因硬件设备要求、耗时等局限性使得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目前没有一种测量工具能对伤口的所有参数进行标准化及有效的测量评估。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伤口测量工具,包括:外尺体、内尺体、第一安全帽、第二安全帽和注射器接头;外尺体呈圆管形结构,内尺体呈圆管形结构,内尺体的外径小于外尺体的内径,内尺体的一端可伸缩地套设于外尺体的一端内,外尺体的一端具有第一端口,外尺体的另一端具有第二端口,第二端口呈缩口结构设置,第一安全帽通过第一端口可拆卸地安装于外尺体的一端,内尺体的一端具有第三端口,第三端口呈扩口结构设置,扩口结构可操作地抵于缩口结构的内侧,内尺体的另一端具有第四端口,注射器接头的一端通过第四端口与内尺体连接,第二安全帽可拆卸地安装于注射器接头的另一侧。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注射器接头包括:连接环和限位管,连接环和限位管同轴设置,连接环的一侧与内尺体在第四端口处连接,连接环的另一侧与限位管的一端连接,第二安全帽可拆卸地安装于限位管的另一端。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安全帽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一连接部,第一密封部为半球形结构,第一连接部为圆柱结构,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密封部的平面相连接,第一密封部的平面的外轮廓大于第一端口的内轮廓,第一密封部的球心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中心轴线上,第一连接部插入地设置于第一端口内。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外缘与第一端口的内缘匹配。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安全帽包括:第二密封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密封部为半球形结构,第二连接部为圆柱结构,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密封部的平面相连接,第二密封部的平面的外轮廓大于限位管端口的内轮廓,第二密封部的球心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中心轴线上,第二连接部插入地设置于限位管内。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的外缘与限位管的内缘匹配。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外尺体和内尺体同轴设置,内尺体可操作地沿外尺体的轴线的方向往复运动。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外尺体的第二端口的内径小于内尺体的第三端口处的外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同济医院,未经上海市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854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化综合监控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散热耐高温硅胶垫的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