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黑水虻种蛹自动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77174.0 | 申请日: | 202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49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100 安徽省蚌埠市黄***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黑水 虻种蛹 自动 分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黑水虻种蛹自动分离装置,包括幼虫养殖池、种蛹收集池,所述幼虫养殖池一侧设置斜坡,所述种蛹收集池设置在斜坡外侧,所述种蛹收集池设置上方设置遮光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幼虫养殖池、斜坡、种蛹收集池的配合使用,结构简单,能够利用黑水虻种蛹的生物学特性自动收集种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黑水虻养殖领域,涉及一种黑水虻种蛹自动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黑水虻是变态发育的昆虫,其一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等虫态。种蛹为末龄幼虫,身体呈棕黑色,黑水虻进入种蛹阶段后会爬出饲料,不再取食,不再蜕皮,寻找隐蔽的地方化蛹。目前,种蛹分离通常采用筛子分离、强光驱赶,此两者方法不能准确分离幼虫和种蛹,造成分离得到的种蛹中存留大量幼虫,进而影响后期黑水虻种虫的繁育。采用本装置收集的种蛹均为成熟种蛹,可大大提高后期种虫繁育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收集成熟种蛹,避免种蛹中含有幼虫。
其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黑水虻种蛹自动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幼虫养殖池、种蛹收集池;
所述幼虫养殖池与种蛹收集池连接处设置斜坡;
所述种蛹收集池上方设置遮光板。
本发明的应用方法是:在幼虫养殖池养殖黑水虻幼虫,幼虫成熟为种蛹后沿斜坡自动爬向种蛹收集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黑水虻种蛹自动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黑水虻种蛹自动分离装置的无遮光板立体图。
图3为黑水虻种蛹自动分离装置的剖面图。
图4为黑水虻种蛹向两侧自动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黑水虻种蛹向两侧自动分离装置的无遮光板立体图。
图6为黑水虻种蛹向两侧自动分离装置的剖面图。
图7为黑水虻种蛹向中间自动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8为黑水虻种蛹向中间自动分离装置的无遮光板立体图。
图9为黑水虻种蛹向中间自动分离装置的剖面图。
图例说明,1-幼虫养殖池,2-种蛹收集池,3-斜坡,4-遮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黑水虻种蛹自动分离装置,包括:幼虫养殖池(1)、种蛹收集池(2),所述幼虫养殖池(1)和种蛹收集池(2)是由砖块和水泥砌成的长方形池结构;所述幼虫养殖池(1)外缘设置斜坡(3);所述种蛹收集池(2)位于斜坡(3)的外侧;所述幼虫养殖池(1)高度低于所述种蛹收集池(2)高度;所述种蛹收集池(2)上方设置遮光板(4),遮光板由种蛹收集池(2)外缘支撑。
工作原理:停止采食的成熟幼虫从幼虫养殖池自动沿斜坡爬向种蛹收集池,确保收集的种蛹均为停止采食的成熟幼虫。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发明一种黑水虻种蛹自动分离装置,包括:幼虫养殖池(1)、种蛹收集池(2),所述幼虫养殖池(1)和种蛹收集池(2)是由砖块和水泥砌成的长方形池结构;所述幼虫养殖池(1)两侧设置斜坡(3);所述种蛹收集池(2)位于斜坡(3)的外侧;所述幼虫养殖池(1)高度低于所述种蛹收集池(2)高度;所述种蛹收集池(2)上方设置遮光板(4),遮光板由种蛹收集池(2)外缘支撑。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技学院,未经安徽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771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眼科手术开睑器
- 下一篇:一种环抱式小儿专用灌肠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