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75275.4 | 申请日: | 2020-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005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罗南航;赵昆明;熊卿;万华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M11/28 | 分类号: | F16M11/28;F16M11/04;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领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8 | 代理人: | 汪俊锋 |
地址: | 43006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舱 空气 检测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涉及空气检测设备技术领域。该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包括支撑板,支撑板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支撑管,支撑管外表面靠近两端边缘处均套设有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共设置有三个,每个检测机构均包括第一连接板。该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使用时,根据实际船舱高度能够通过抽出伸缩管,使在伸缩管抽出过程中定位栓能够在支撑弹簧和压片的推动下有效插入其中一个定位孔内部,进而能够有效进行缩管使用高度的有效调节,同时转动调节圈能够使延伸管能够再次进行使用高度的略微调整,进而使上下两个支撑板能够有效挤压防滑片,使防滑片能够有效贴合船舱内部顶面和内部底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广义的空气检测是指对空气的组成成分的检测,狭义的空气检测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重点研究的是室内空气的组成成分,但是,现有技术中空气检测装置多只能固定安装于指定使用位置,使设备无法便捷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使用位置的有效调节,同时由于不同气体具有不同物理性质,使不同高度的空气成分含量可能存在差异,而现有空气检测装置多只能进行同一高度的空气检测,使设备实际使用效果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使用后可以便捷进行检测位置的更换调节,同时能够有效进行不同高度空气成分的有效检测,提高设备实际使用效果。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外表面靠近两端边缘处均套设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共设置有三个,每个所述检测机构均包括第一连接板,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板顶部靠近前侧边缘中心处均开设有连接口,且每个连接口内部均滑动嵌设有安装板,并且每个安装板前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检测装置本体,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后表面靠近两侧边缘处均开设有螺纹孔,并且每个螺纹孔内部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六个所述固定螺栓共分为三组,每组两个所述固定螺栓外表面之间且位于对应第一连接板后侧均滑动套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支撑管前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前表面中心处滑动贯穿有定位栓,所述定位栓外表面位于安装框内部滑动套设有支撑弹簧,所述定位栓外表面位于支撑弹簧后端套设有压片,所述支撑管内表壁两侧边缘处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支撑管内部滑动嵌设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前表面靠近底端边缘处沿竖直方向等距开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伸缩管外表面靠近顶端边缘处开设有外螺纹,所述伸缩管外表面且位于支撑管上方滑动套设有延伸管,所述延伸管外表面靠近底端边缘处开设有连接槽,并且连接槽内部滑动嵌设有调节圈,所述调节圈内表壁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延伸管顶端也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延伸管外表面靠近顶端边缘处套设有另一个检测机构。
为了能够有效进行伸缩管移动位置的有效限制,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所述伸缩管外表面位于两个限位槽内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条,且每个限位条两侧外表面和对应限位槽两侧内表壁均贴合。
为了使设备能够稳固进行安装设置,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下方的所述支撑板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片,上方的所述支撑板顶部也固定连接有防滑片。
为了使定位栓能够有效进行伸缩管的位置固定,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所述定位栓一端贯穿支撑管外表面,且定位栓一端延伸至其中一个定位孔内部。
为了使支撑弹簧能够通过压片推动定位栓进行有效移动,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所述压片前表面和支撑弹簧后端贴合,所述压片后表面和安装框后内壁贴合。
为了使设备能够稳固进行应有功能的实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所述调节圈内表壁和伸缩管外表面贴合,所述调节圈底部和支撑管顶部贴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舱内空气检测和处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752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用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
- 下一篇:一种船舱新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