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冷凝锅炉的空气燃气预混燃烧器的燃气部支架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469419.5 | 申请日: | 2020-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62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绿威环境能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H8/00 | 分类号: | F24H8/00;F24H9/00;F23D14/02;F23D14/62;F23D14/46;F23K5/00 |
| 代理公司: | 太原华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4108 | 代理人: | 李毅 |
| 地址: | 030002 山西省太原市迎***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凝 锅炉 空气 燃气 燃烧 支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凝锅炉的空气燃气预混燃烧器的燃气部支架,解决了现有燃气和空气混合不均匀的技术问题。一种冷凝锅炉的空气燃气预混燃烧器的燃气部支架,包括支架进气口(1)、连接管(2)和连接架(3)。支架进气口(1)的圆柱型一端与燃烧器配合,其碟形凸台上均布若干根连接管(2),连接管(2)的另一端与连接架(3)的通孔对应连接。燃气通过支架进气口(1)进入到连接管(2)中,再输送进与连接架(3)通孔相连的燃气管;空气则从连接管(2)和外部配合的保护壳(4)的空腔中输送进空气部燃烧壁,一方面延长了燃气流道,另外空气有了更大的输入空间,更好地实现了空气与燃气的混合,促进锅炉内气体的充分燃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燃烧器领域,具体为一种冷凝锅炉的空气燃气预混燃烧器的燃气部支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气部支架包括燃气进气口、连接管和空气进气孔。虽然传统的燃气进气口的直径较大,但是存在着较多其他的问题。例如,若干连接管为直线型钢管,呈放射状伸入锅炉内,燃气的流向从连接管输出后不确定性较大,不能保证与空气均匀混合。连接管通过外部的螺栓固定在燃气进气口上,螺栓的设置影响了安装空间,并且暴露在外部的螺栓容易损坏,使用寿命较低。另外,空气进气孔为若干大小不同的通孔,分布在连接管上方的圆形隔板上,这样的设计虽然可以起到打乱空气流向的作用,但是也阻碍了大部分的空气进入空间,不利于提供充足的空气与燃气进行混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锅炉的空气燃气预混燃烧器的燃气部支架,解决了现有燃气和空气混合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冷凝锅炉的空气燃气预混燃烧器的燃气部支架包括支架进气口、连接管和连接架。
所述支架进气口包括圆管和碟形凸台,所述圆管与燃烧器中的进气口配合,碟形凸台固定在圆管的另一端,碟形凸台表面设置若干根连接管。这样的气体入口设计,可以让燃气在进入锅炉时更加准确地输送到对应的燃气管内,避免气体逸出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所述连接架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于连接架的底部,与连接架的通孔相通。燃烧器的燃气管安装在连接架的通孔之中,与连接管相通,形成燃气流道。
还包括在燃气部支架外部配合安装的保护壳。保护壳包括圆柱型外壳和底板,底板固定在燃烧器上,圆柱型外壳内部与燃气部支架配合。圆柱型外壳与燃气部支架形成的空腔为输入气体过程中的空气流道,从燃烧器通入的空气经过空腔输送至固定在连接架内部的空气部燃烧壁,相比以前扩大了空气进入锅炉的空间,更多的空气进入锅炉内用于与燃气混合燃烧。
所述连接管为折线型,若干个连接管均匀分布在碟形凸台上,整体组成伞状。相较于之前的结构,这样的连接管便于与燃气管连接,燃气的输送效果明显提升,并且燃气可以从燃气管上的气体通孔中输出,与从空气部燃气壁输出的空气更充分地混合;同时取消了外部螺栓固定的方式,连接管更加稳定地连接了支架进气口和连接架,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
所述连接架上开设用于放置点火棒的通孔,便于穿过点火棒,在内部进行点火。
所述燃气部支架内部还包括风扇,固定连接在连接架的端口处。连接架中为空气流道,安装风扇后在通入空气时可以打散空气流向,让沿着轴线输送的空气四散开,更利于与四周的燃气混合,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使燃烧更加充分。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架的内部设置有凹槽。凹槽用于固定燃烧器的空气部,空气部的圆柱型燃烧壁在安装时固定在连接架内部,通过凹槽限制燃烧壁的位移。
优选的,保护壳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限制燃烧部支架的轴向位置的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在于:
1.延长了燃气流道的长度,将通燃气的支架进气口与若干连接管连接,再将连接管上安装与空气部燃烧壁长度匹配的燃烧管,引导燃气输送更长的距离,与输出的空气接触更紧密,混合更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绿威环境能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太原绿威环境能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694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