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汽车内凸试验的快速转换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33807.8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889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武永强;张向磊;娄磊;闫德有;冯琦;刘委坤;郑玉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7/08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赵佳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试验 快速 转换 工装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内凸试验的快速转换工装,工装上设有与工装纵向中心线呈+18°夹角分布的若干列安装孔;工装上设有与工装纵向中心线呈‑18°夹角分布的若干列安装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汽车内凸试验的快速转换工装可在汽车内凸试验中简便快速的实现驾驶员侧+18°碰撞和副驾驶员侧‑18°碰撞试验的快速转换,操作过程简单,精确度更高,避免要用两个工装才能实现,减少了工装焊接的次数,缩短了试验周期,同时大大降低车身与工装焊接时的操作难度,提高了试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碰撞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内凸试验的快速转换工装。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的内饰设计及用材也在不断的优化。但是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汽车的内饰可能会产生尖楞对驾乘人员造成额外的伤害。为提高驾乘人员的乘车安全,有关汽车内部凸出物的试验法规不断的完善。其中,GB11552-2009《汽车内部凸出物》中,将汽车内凸试验作为验证汽车的仪表板及副仪表板等凸出部件在碰撞过程中是否对车内乘员造成额外伤害的主要方式。依据标准相关条款技术要求,滑台碰撞内凸试验形式一般要进行驾驶员侧+18°碰撞和副驾驶员侧-18°碰撞。两种碰撞工况试验示意图如附图的图1和图2所示。而试验角度的确定是通过试验前将白车身按试验角度焊接在工装上实现的。因此,试验前将白车身与工装焊接在一起尤为重要,是保证碰撞角度准确的重要一环。
现行做法是:试验时,要将白车身焊接在工装上,再通过工装与台车相连。目前的工装只有一种形式,即工装与台车相连的螺孔排列方式都是每一列均与工装的纵向中心线平行,为方便说明,此处称为0°排列螺孔。也就是说,现有的工装在安装在台车上时,工装不可偏斜,工装的纵向中心面需与台车的纵向中心面重合。台车的螺孔分布示意图及现有的工装与台车台面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分别如附图的图3和图4所示。
对于做±18°碰撞试验时,要先将车身的纵向中心线调整到与工装的纵向中心线成±18°夹角的状态,再焊接到工装上,以此来实现驾驶员侧+18°和副驾驶员侧-18°碰撞,其车身与工装的焊接状态示意图分别如附图的图5和图6所示。
现有的方法比较繁琐,对于+18°和-18°碰撞试验,需要用两个白车身分别焊接到0°排列螺孔的工装上,造成所用试验车身较多,焊接次数多,大大增加了试验的周期,降低了试验效率。且需要在焊接前,先将车身调整至与工装的纵向中心面成+18°和-18°,且都是靠人为主观的判断,精确度不高。同时,焊接±18°夹角车身时,由于部分工装在车身底下,焊接难度大;此外这种焊接方式,会造成车身的重心不在工装的纵向中线面上。因此,现有方法操作繁琐、操作难度大,周期长,精确度较低,急需一种简便准确的用于汽车内凸试验快速转换角度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汽车内凸试验的快速转换工装,可在汽车内凸试验中简便快速的实现驾驶员侧+18°碰撞和副驾驶员侧-18°碰撞试验的快速转换,操作过程简单,精确度更高,避免要用两个工装才能实现,减少了工装焊接的次数,缩短了试验周期,同时大大降低车身与工装焊接时的操作难度,提高了试验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汽车内凸试验的快速转换工装,所述工装上设有与所述工装纵向中心线呈夹角分布的若干列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工装上设有与所述工装纵向中心线呈+18°夹角分布的若干列安装孔;所述工装上设有与所述工装纵向中心线呈-18°夹角分布的若干列安装孔。
其中,+18°夹角为以纵向中心线为基准向右旋转18°后形成的夹角;-18°夹角为以纵向中心线为基准向左旋转18°后形成的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为螺孔。
进一步的,所述工装包括车身固定架及安装于所述车身固定架外围的台车固定板,所述台车固定板上设有所述若干列安装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338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室内空气治理用加湿装置
- 下一篇:失压停泵自过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