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刮匙型泪道冲洗针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33564.8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850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赵亮;孙丰源;唐东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5/02 | 分类号: | A61H35/02;A61F9/007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仝林叶 |
地址: | 300384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刮匙型 泪道 冲洗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刮匙型泪道冲洗针。本实用新型包括刮匙与针体,所述针体内沿轴向设置直径为0.8mm的通孔,针体的尾端外周面安装手持柄,针体顶端安装刮匙,所述刮匙为椭圆形状,刮匙的顶端或刮匙与针体连接处设置有孔。本实用新型既能进行泪小管的搔刮操作,还可以同时对搔刮的坏死物及结石等进行冲洗,增加了冲洗及搔刮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治疗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泪道冲洗装置。
背景技术
泪小管炎是泪小管的炎症性疾病,关于泪小管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保守治疗包括局部按摩挤压、泪道冲洗、抗生素等,手术治疗主要是泪小管切开术。早期泪小管炎通过保守治疗常可治愈,治疗的关键即搔刮、清除泪小管内积存常结石、肉芽增生、坏死组织等,并进行冲洗,该治疗常应用泪道冲洗针冲洗泪道,并用刮匙或冲洗针对泪小管进行搔刮以清除泪小管内的结石、肉芽组织、坏死组织,应用冲洗针进行泪小管搔刮常无法清除彻底,临床常用的刮匙头端常较大,常需进行泪小管扩张,且需要与冲洗交替进行,治疗时需反复更换器械,给治疗带来不便。
目前对于泪小管炎保守治疗需要进行泪道冲洗并对泪道内的肉芽组织、坏死物及结石菌栓等进行搔刮,并进行彻底冲洗、抗菌药物注射,现有技术对泪小管搔刮常需用冲洗针头或睑板腺囊肿刮匙。
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的缺点:
1.需要多种器械交替进行治疗,增加治疗时间。
2.冲洗针头进行搔刮泪小管效果不显著,其他刮匙又太大,常无法进入泪小管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将泪道冲洗针和泪道刮匙进行结合,提供一种刮匙型泪道冲洗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刮匙型泪道冲洗针,包括刮匙与针体,所述针体内沿轴向设置直径为0.8mm的通孔,针体的尾端外周面安装手持柄,针体顶端安装刮匙,所述刮匙为椭圆形状,刮匙的顶端或刮匙与针体连接处设置有孔。
所述椭圆形刮匙的长轴为1mm,短轴为0.5mm。
刮匙与针体连接处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两部分器械综合到同一个器械上,在泪道冲洗探针的间断增加刮匙,并且将刮匙进行改进,刮匙尖端进行缩窄设计,以便探针能顺利进入泪道,该刮匙型泪道冲洗针既能进行泪小管的搔刮操作,还可以同时对搔刮的坏死物及结石等进行冲洗,增加了冲洗及搔刮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治疗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通式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孔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包括刮匙1与针体2,所述针体长2cm,针体内沿轴向设置直径为0.8mm的通孔,针体的尾端外周面安装手持柄3,针体顶端安装刮匙,所述刮匙为椭圆形状,刮匙的顶端设置有端孔(见图1)或刮匙与针体连接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孔4(见图2)。针体长2cm便于增加冲洗诊断稳固性,便于进行泪小管搔刮,而尖端则增加了椭圆形刮匙,并且保留了探通针的孔,一方面可以通过刮匙对泪小管进行搔刮,还能通过孔进行冲洗操作,从而避免操作过程中反复更换器械。
如图2所示,刮匙顶端为盲端,刮匙与针体连接处有两个侧孔,为出水孔,刮匙做成椭圆形,便于冲洗针能顺利通过泪点进入泪小管。
该泪道冲洗针结合了泪道探针及刮匙的特点,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到同一设备上,可同时进行冲洗、泪小管搔刮、注药的操作。
下面简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未经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335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