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一二次融合的DTU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420294.7 | 申请日: | 2020-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00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桑士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烨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H04Q9/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禾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0 | 代理人: | 师自春 |
| 地址: | 21110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二次 融合 dtu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一二次融合的DTU装置,包括中央处理器、电子式传感器模块、三遥模块、线损采集模块和逻辑处理模块,电子式传感器模块、三遥模块、线损采集模块、逻辑处理模块分别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电子式传感器模块用于采集电压、三相电流、频率、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所述三遥模块用于电气量、开关量的采集和控制,所述线损采集模块用于计算正反向有功电量和四象限无功电量,所述逻辑处理模块用于负责各个模块的逻辑运算,所述中央处理器负责各个模块之间的协调运作。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一二次设备接口不匹配,兼容性、扩展性、互换性差的问题,方便实现一二次设备联动测试,能够避免一二次设备厂家因接口不匹配导致产生责任纠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配电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一二次融合的DTU装置。
背景技术
国家电网运检部于2017年5月启动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工作,由中国电科院配电所总体技术牵头开展此项工作。一二次融合是未来智能配电网的任务,项目实施后,会有力的推动我国配电网自动化水平,保证用电安全可靠,丰富城市服务内涵,改善供电质量。可以解决配电网规模化建设改造中增量设备配电自动化覆盖以及一二次设备不匹配的问题,同时实现线损“四分”(分区、分压、分元件、分台区)同期管理目标。
现有的一二次设备之间的接口不匹配,兼容性、扩展性、互换性差,无法实现一二次设备联动测试,因接口不匹配导致一二次设备厂家产生责任纠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一二次融合的DTU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遇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一二次融合的DTU装置,包括中央处理器、电子式传感器模块、三遥模块、线损采集模块和逻辑处理模块,所述电子式传感器模块、三遥模块、线损采集模块、逻辑处理模块分别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电子式传感器模块用于采集电压、三相电流、频率、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所述三遥模块用于电气量、开关量的采集和控制,所述线损采集模块用于计算正反向有功电量和四象限无功电量,所述逻辑处理模块用于负责所述电子式传感器模块、三遥模块、线损采集模块和逻辑处理模块的逻辑运算,所述中央处理器负责所述电子式传感器模块、三遥模块、线损采集模块和逻辑处理模块之间的协调运作。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串口接口,所述串口接口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串口接口用于连接智能电气设备。
上述方案中,所述串口接口的输入端连接有开关设备,所述开关设备的内部安装有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和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所述开关设备的外侧配置有供所述开关设备正常运行的PT电源。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子式传感器模块的一侧连接有电源电压互感器。
上述方案中,所述线损采集模块为配置有高压计量装置的四信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所述线损采集模块的型号为F-PIC100。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子式传感器模块采用抗干扰检测信号调理电路,用于采集电压、三相电流、频率、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的微弱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基于一二次融合的智能配电网,由中央处理器、电子式传感器模块、三遥模块和线损采集模块构成的DTU装置,通过多个模块采集各类配电网数据来连接输送至其他配电设备,实现DTU装置的馈线自动化功能,解决了一二次设备接口不匹配,兼容性、扩展性、互换性差的问题,方便实现一二次设备联动测试,能够避免一二次设备厂家因接口不匹配导致产生责任纠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中央处理器;2-电子式传感器模块;3-三遥模块;4-线损采集模块;5-串口接口;6-电源电压互感器;7-开关设备;8-逻辑处理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烨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大烨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202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